安寧
昨日,三家交易所發布通知,自1月8日起暫停實施指數熔斷。對此,筆者認為,三家交易所暫停實施指數熔斷的措施非常必要和及時,不僅有利于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而且也更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指數熔斷機制自今年1月1日起實施,目前已在兩個交易日連續觸發兩檔熔斷,引起市場熱議,有觀點把市場的下跌都歸罪于熔斷機制。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對熔斷機制的誤解。熔斷機制成為了股市下跌的“替罪羊”。
實際上,仔細分析來看,市場的下跌實際上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
一是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大幅下跌影響。2016年以來4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調降,中間價累計貶值達1.09%。今日,人民幣即期匯率繼續大幅貶值。由于市場大多預期人民幣將繼續貶值,增加資金外流壓力,同時,市場預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導向可能會發生微調引發市場壓力加大。
二是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拖累國內股市。昨日,歐美股市普遍下跌,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1.47%,標普500指數下跌1.31%;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1.04%。亞太股市也普遍走低,國際油價創11年以來新低。
三是市場對股指熔斷機制不適應。引入指數熔斷機制時一項全新的制度,在我國還沒有經驗,市場對新的規則有一個逐步調整適應的過程,對熔斷機制下的市場運行方式不適應,容易產生較大的。“磁吸效應”,即在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導致股指觸碰熔斷閾值,這是熔斷機制本身固有的特征,境外實施熔斷機制的市場也存在這一情況。
但目前我國市場以個人散戶為主,容易形成一致預期和羊群效應。
因此,可以看出,股市的下跌是主要是由于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共振導致的。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去年6、7月份股市異常波動的時候,市場中對熔斷機制的呼聲非常高,為此,監管層對熔斷機制的業務方案經過了審慎的設計論證過程并公開征求了意見,對于收到的4800多條意見和建議反復研究,包括對與漲跌停板制度的銜接問題進行了多次論證,形成操作實施方案。
當初引入指數熔斷機制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冷靜期”,避免或減少大幅波動情況下的匆忙決策,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從境外經驗看,熔斷機制的引入不是一步到位的理想化過程,也沒有統一的做法,而是在實踐中逐步探索、積累經驗、動態調整。
為此,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中金所[微博]暫停實施指數熔斷相關規定可謂非常及時,在前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組織有關方面研究改進方案,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不斷完善相關機制。對于監管層的這種發現問題,及時完善的做法,也是尊重市場的重要表現。
筆者認為,熔斷機制的完善不是一步到位的,市場需要給這個新的制度更多完善的時間,只有這樣資本市場才能更加健康穩定的發展。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