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證監會明確了推進長期資金入市的三大措施,分別涉及保險資金、養老金和住房公積金,被業界稱為“三金”入市。受此消息刺激,滬指自2月27日至3月1日累計上漲2.89%。
這一舉動是繼2012年廣東省千萬元養老金委托社保基金管理、涉足A股之后,監管層再度放行開閘。不同以往,本次改革有意加大推進力度,有關全國住房公積金投資股市的法規障礙將被掃除,《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即將修訂,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啟動。
為何養老金、公積金、保險資金最終還是要涉足A股呢?擺在資金管理者面前的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是——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單純依靠銀行儲蓄、票據國債等近乎于無風險的資產來實現保值增值已十分困難,盡管獲取股票市場中的資本利得并不是“三金”的使命所在,但卻成為其保值增值路上必不可少的手段,從目前來看,股票仍然是長期對抗通脹的有力品種之一。
單就養老基金來說,在全球范圍內,到2010年年底,全球養老金總額約折合31.1萬億美元,其中單美國就達到18.89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63%。資料顯示,美國從196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55年迎來老齡化峰值。與之相比,中國從2001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在2037年將出現老齡化峰值,我國老齡化速度比美國高出2.7倍,解決社會性的養老問題更加迫在眉睫。
統計數據卻表明,我國養老金運行狀況并不理想。目前,我國累計結余的1.8萬億元養老金由分散在各地的2000多個單位統籌管理。有關方面曾根據“銀行存款利率與通脹率CPI之差”這一項利差進行測算,發現1997年至2010年期間,養老金資產貶值的潛在損失達到了6000億元。
2012年年底,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官方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省份多達14個,收支缺口合計高達767億元,此外個人賬戶的空賬額繼2007年突破萬億元大關后,又于2011年突破2萬億元。
巴克萊集團的報告甚至表示,由于中國養老金缺口的不明,未來將顯著影響中國的政府性債務水平。盡管海外機構的分析結論仍待考量,但它卻鮮明折射出國內外對于中國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的強烈關注,這一問題已經關乎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如此巨大的收支缺口,無風險利率水平已很難滿足養老基金的管理需求,它迫切地尋找收益率更為可觀的投資渠道,運轉模式相似的住房公積金等資產也存在著相同的困擾。于是,正在強調穩定分紅回報率的股票市場進入了管理者的視野。
當然,這一決策也帶來了諸多方面的影響,對此,A股市場的投資者和擔憂社會保障系統安全性的大眾各執一詞。
在A股市場看來,規模達2.1萬億元的公積金更像是一塊兒“肥肉”。業界認為,公積金的市值規模極有可能媲美社保基金而成為市場中又一位重量級“選手”。而入市多年的社保基金到2011年年底時,總額才剛剛達到8688.2億元,相比之下,雙雙達到萬億元量級的公積金和養老金的體量都相當可觀。
不僅如此,對于較早入市的另一關鍵角色——保險資金,證監會也表示會進一步放開閘門,提高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甚至推動其投資風險較高的創業板股票。
一時間,市場熱議養老金、公積金、保險金將聯手入市,這一消息已然成為“多頭”的重磅“武器”,被二級市場快速捕捉并消化。事實上,監管層早在幾年前已著手這方面的規劃和建設。
證監會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2年11月末,專業機構投資者有效A股賬戶數量約9.7萬戶,比2007年末增加了12%。其中,企業年金、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QFII以及證券投資基金的賬戶數量增幅均在150%以上。專業機構投資者持有已上市流通A股股數約2734億股,比2007年末的持股數量增加了164%。在這里面,保險機構、社保基金以及企業年金持股數量增幅達到5倍以上。在2012年1月至11月市場震蕩下調的情況下,專業機構投資者新開A股賬戶數為3522戶,同比增加了52%;持股數增加327億股,比期初增加了14%。
世界范圍內,股票類資產已經成為各國養老金、退休基金等機構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組成。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歐等發達國家金融管制的放松、養老體制改革以及金融投資技術的發展,投資者專業機構化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不可否認的是,A股目前急需大量的新入市資金。無論是正排隊候審的800多家擬上市公司,還是規模龐大的再融資申請,以及持續增量的解禁市值,監管層從長遠打算引入機構投資者,力圖來優化市場結構,解決A股輸血難題。從這個層面來說,此舉可解燃眉之急。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手持重金的“三金”機構有義務為股市發展買單。從本質上說,“三金”所組成的龐大資金體系并非純粹意義上的金融資本,而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旨在為全社會老有所依、住有所居、病有所養等生活所需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而這也成為輿論擔憂之所在,人們擔心的不僅僅是投資收益,而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安全。
因此,在養老金、公積金、保險資金入市之前,監管層應該先行從配套法規入手,相比這部分資金的股市投資收益,它們在股票市場中的風險風控更值得討論和關注。目前,證監會正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盡快推動《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修訂,這將改善住房公積金目前的統籌層次低、管理分散、運營效率低等問題,改進住房公積金的管理和投資運營模式。
監管層吸引長線資金入市的同時,也必須不斷完善發行、退市、分紅等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建設,推動形成穩健的投資回報機制。
期待相關配套法規進一步修改完善后,此類長線資金能夠帶著“救生圈”下海。不遠的將來,股票資產將成為它們“一攬子投資標的”中的一類,幾大長線資金完全可根據自身風險偏好而靈活配置,最大限度地規避股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