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證監會近日出臺新規,取消此前境外上市需“凈資本不少于4億元、過去一年稅后利潤不少于6000萬元人民幣、籌資額不少于5000萬美元”等門檻,進一步放寬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的條件,并簡化審核程序。此舉被解讀為吸引部分A股排隊企業赴境外上市,從而疏通IPO“堰塞湖”。
境外上市門檻的降低,意味著更多企業符合境外上市的條件。在A股市場IPO通道 “堵塞”的情況下,應該會有部分企業改打上市目的地的主意。據媒體報道,從財務指標來看,目前排隊的800余家擬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均符合境外上市標準,已有部分A股排隊企業與監管層溝通,擬轉向境外融資渠道。此外,新公布的相關監管指引對境外上市的范圍不再突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等,且有消息稱H股公司全流通問題未來也將得以解決。這些政策變化,有望提高中小企業境外上市融資的興趣。
然而,支持企業境外上市是否達到有效緩解IPO排隊壓力的理想效果,還有待市場實踐經驗。國內企業爭相在A股市場上市,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截至12月13日的排隊公司數量已攀升至831家。這種狀況的存在,與A股市場特有的“圈錢”文化及上市造富夢難降溫有很大關系。
A股市場連年走熊,投資者虧損累累,創業板被戲稱為“傷心板”,但對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東卻是實打實的“造富板”。境內外上市的財富效應差別,使企業尋求A股上市的沖動更為強烈。正因為此,即便已在境外上市的企業,也“削尖腦袋”找機會回歸A股市場。此前已在港上市的浙江世寶,很長一段時間股價低于1港元,即便A股融資額縮水到被懷疑虧本的程度,還是急于搶搭2012年A股IPO的“末班車”。不難發現,僅僅沖著再融資的潛力,浙江世寶對A股上市比H股更感興趣。浙江世寶A股和H股12月21日收盤價分別為13.94元、2.42港元,如此懸殊的同股不同價,難免誘導更多企業把上市選擇投向A股市場。
與境外市場相比,A股市場不是一個監管很嚴格的市場,違規處罰的成本也不高。香港證監會今年4月開出巨額罰單,兆豐資本 (亞洲)有限公司因未就洪良國際2009年的上市申請事宜履行其保薦人職責,被吊銷“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的第6類牌照及罰款4200萬港元。香港證監會又在12月12日宣布,明年10月1日起遞交的企業上市申請,如果出現招股文件有失實陳述,上市公司保薦人將承擔刑事責任,違規的保薦人最高將會被監禁三年及罰款70萬港元。相比之下,盡管內地監管層一再表示加碼IPO違規的處罰,但與境外市場相比仍屬于“隔靴抓癢”。
A股公司熱衷粉飾財務報表,上市前一年沖刺業績是公認的IPO潛規則。面對赴港上市的成本增加及造假嚴懲后果,相當數量的公司或許望而止步。至于赴美上市,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加強對中概股的監管之后,赴美上市的公司數由2011年的14家銳減至2012年的3家,融資額同比減少92%。很顯然,赴美上市不是緩解A股市場IPO“堰塞湖”的有效渠道。
解決IPO“堰塞湖”,除了引導企業海外上市及分流三板市場,更重要的是強化IPO質量的提高,嚴格執法,從源頭上遏制圈錢行為。把劣質的IPO排隊公司清除出局,更具有疏通IPO“堰塞湖”的效果。投資者期盼,證監會對IPO排隊企業的專項檢查能夠常態化,真正體現出對業績粉飾的零容忍。當A股市場不再是IPO造假與圈錢的天堂,違規處罰與境外市場接軌的時候,境外上市所起的分流IPO作用會更明顯。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