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自9月以來,上證綜指一直在2000點一帶徘徊,有關2000點將破的預言也不斷泛起。上證綜指2000點的意義究竟何在?
筆者認為,由于與股改之前相比,指數成分構成、市場規模以及做空做多等機制已今非昔比,當前的2000點與股改之前的2000點不具有可比性;但人氣指標是可比的,現在2000點位置的人氣僅相當于2005年的998點,甚至可以與1994的333點相比。目前不光散戶,包括眾多機構投資者的信心都受到很大創傷,有“無力回天”之感。
不過,越是在市況嚴重低迷、人氣極度渙散的情況下,越要把基本數據作為判斷趨勢的依據。現在滬深平均市盈率是15倍左右,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是10倍左右;而美國標準普爾的市盈率是14倍,道瓊斯是13倍左右,英國金融時報指數也是12倍左右。可見,從市盈率的角度看,A股市場具有投資價值。
從股息率來看,滬深股市已經從2009年的1.04%提高到2011年的1.82%;滬深300的股息率已經從2009年的1.29%提升到現在的2.34%。標普的股息率是2.12%。即使與發達市場比,中國藍籌股的股息率也并不低。特別是在經濟運行很困難的形勢下,去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潤水平僅比上一年降低0.4%,這一宏觀指標十分可喜。
最近,滬深交易所的負責人到歐洲、美國進行路演,筆者認為,對外介紹中國股市的情況是可以的,但外國投資者是否適合進入A股、是否愿意進入A股市場,其實不用我們去推介,他們自有價值判斷能力。中國股市目前欠缺的不是價值,而是獨立的定價權;否則,為什么我們希望歐美投資者來認可A股的投資價值,從中“借來”一些信心呢?
也有人提出,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較低,但還是有很多公司的市盈率偏高,如創業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仍為三四十倍。筆者要講的是,如果把大盤藍籌股去掉,A股市場也許有些虛胖,但現在的情況是,即使大盤藍籌股市盈率合理,也沒有人去投資。可見,市盈率指標也不是主導投資意愿的主要問題。
對于A股上市公司的基本結構,即低市盈率的優質藍籌股占比20%,其余的股票規模不等盈利水平各異,要給予認可。可以預計,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我國上市公司的結構還達不到與美國上市公司類似的結構。我們這個“二八定律”是與經濟發展階段和體制改革進程相匹配的,簡單比照發達市場是不恰當的。投資者一方面習慣和熱衷于炒概念、炒短差,一方面質疑整體股市的投資價值,這兩者統一起來,就是缺乏價值投資理念。目前的這種越跌越無信心,甚至認為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要壓到10倍的想法,十分值得警惕。
那么,筆者反復強調的“中國股市獨立定價權”,如何才能建立起來呢?先要說明獨立定價權為何缺失:第一,機構投資者缺乏價值判斷能力。長期以來,無論發行環節還是交易環節都存在濃重的炒作痕跡,導致市場穩定性差。而這和機構投資者的價值判斷能力相關。第二,市場分析人員普遍把國際市場的指標作為中國股市有無價值的衡量標準,而對自身發展階段的實際研究甚少。2008年以來出現一個更為嚴重的局面:外部經濟差但股指節節走高,中國經濟好反而股指節節敗退,明明是別人生病卻是我們流血。第三,調節供需矛盾的市場化機制依然較弱。顯然,A股目前的低迷狀況與籌碼供給持續偏大有顯著的關系——新股發行、限售股釋放兩大供給是剛性的,但資金輸入是捉摸不定和相對疲弱的。這種供需嚴重失衡的局面與消息面的復合作用,導致市場脆弱不堪。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所論“中國股市獨立定價權”,決不是指拉高股指的能力,而是指價值發現和平衡能力。在2007年上證綜指漲到4500至5000點的時候,筆者就曾經十分憂慮,因為當時的情況同樣暴露了A股市場定價權的不足。2006年和2007年的上漲,固然有股改以及人民幣升值因素的支撐,但也出現了過度透支。在2008年之后,股改的后續政策跟進不足,而個別改革措施如國際板,會明顯增加令投資者反感的供給,導致的后果當然是非常嚴重的。因此,解決好了供需矛盾,就具備了最大的定價能力和最大的定價權。而做到這一點,看來并不十分容易。
雖然中國股市的改革之路依然充滿艱辛,但在上證綜指2000點的關口,筆者對前景充滿信心。從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階段來看,從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階段來看,基于現在的市盈率水平,投資者可以堅決地持有和買入股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