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 > 正文
⊙姜韌
2005年啟動的“股改”,最大的意義在于解決非流通股東和流通股東之間利益一致的問題,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讓監管層和投資者都認為“股改”初戰告捷了,但是隨后5年的熊市讓人們意識到“股改”并沒有完勝,相反“大小限”股東和流通股東之間的利益鴻溝依然存在。
這一利益鴻溝并非A股獨有,海外市場也普遍存在。美股市場的完美很大程度僅是假象,只是依賴幾大成分股指的牛市表現,才令人產生距離美。例如,臉譜網站在投行和戰略投資者的聯袂忽悠下,以超乎想象的百倍估值IPO,上市后股價暴跌,但僅以數十萬美元入股的“大小限”股東仍將數十億美元市值的股票拋售;另外,美股國際版的諸多光伏概念股從百元高價跌至零,均重創無數小散。
美股制度建設的成功之處就在于藍籌股指數的打造,其中最關鍵之處在于藍籌股普遍具備“市值管理”機制,由于藍籌股股權多數分散,且期權激勵和員工持股普遍,藍籌股“市值管理”具備內外制約因素,因此“回購”和“分紅”普遍,而“再融資”極其罕見,而A股恰恰與之相反。
為何A股熊市難以用常態解釋?藍籌股的市值損耗是關鍵,這導致高價套牢的投資者幾乎需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解套過程中去,這就是A股與美股最大的差異之處。舉兩個新老藍籌股的案例,老藍籌四川長虹(微博)去年權證行權之前,大股東承諾行權成功之后會大幅度增持,結果權證融資近30億元,隨后一年增持僅寥寥數千萬元,顯然承諾是沖著“融資”去的,結果同期股價跌幅遠甚于股指跌幅。中國遠洋2007年在巔峰期高價“融資”擴張,結果成為今天的虧損股。
國企排名重點看規模,因此國企控股類藍籌股天然有擴張的沖動,而“市值管理”考核則鮮聞,因此往往漠視股價波動。美股則不同,不僅1987年大股災時藍籌股大規模“回購”股票維穩,2007年牛市巔峰期,通用電氣等藍籌股仍然“回購”股票,作為公眾公司,“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社會責任。
在海外市場,如果是私人控股公司,大股東和小股東利益鴻溝主要通過稅收杠桿調節;如果是股權分散類型的上市公司,管理層具有受托管理的信托責任,“市值管理”就尤為重要了,國企控股模式在管理內涵上接近海外股權分散模式。類似四川長虹市值不到90億元,但年銷售額和現金等價物卻分別有500億元和80億元,這樣的公司居然微利和低價,關鍵就在于缺乏“市值管理”的制約機制。以此類推,更高層面的央企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