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 > 正文
記者:王璐
22年前黃浦江畔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的鑼聲猶在耳邊,22年后,我國資本市場已完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品種單一到多層次市場格局初具雛形的華麗轉變。
當年寫在上海靜安證券營業部小黑板上的股票只有孤零零的兩只,而目前滬深兩市的股票數量已經發展到2000多只;上市的公司也從當初的幾家街道小廠子、鄉鎮企業,逐漸擴大到如今的能源、金融、電信等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超過22萬億元的市值、1.39億戶有效賬戶、幾乎占全球半數的商品期貨交易量……我國資本市場竟用22年時間達到了發達國家百年的發展水平。
輝煌的背后,是從未間斷過的制度改革,尤其是最近10年,改革的成效愈發凸顯。從上市公司專項治理到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從股權分置改革到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從完善法律法規到建設多層次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建設日趨完善。2011年10月以來,資本市場更是掀起一場以“郭氏思路”為核心的改革“總動員”。“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理由不成為世界第一。”正如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所說,“只是不可能輕輕松松實現這一目標,相反必須要腳踏實地地干。”從郭樹清的一貫作風以及幾乎一周便推出一則新政的速度可以發現,制度方面的改革便是實現目標的必經之路。
資本市場對經濟貢獻無可估量 多層次框架結構初具雛形
22年中,千萬億元的資金在資本市場這一“資源配置器”中吞吐。遭受過國際金融危機的創傷,也經歷過由違規行為引發的“命懸一線”,但資本市場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無可估量。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資本市場在拓寬融資渠道、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資源配置、分散市場風險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實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支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平臺。”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我國資本市場已經有2477家上市公司、1.39億戶投資者、112家證券公司、73家基金公司、198家期貨公司,無論是股票總市值還是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均居世界前列。
不可否認,我國資本市場正在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方向轉變,關鍵特征之一便是多層次的框架結構已經初具雛形。2004年5月27日,作為創業板的前奏,深交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中小企業板塊。8年來,中小板堅持“從嚴監管、深化創新”的原則,構建了相對完善的監管體系,為創業板的平穩推出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在中小板成功實踐的基礎上,2009年6月11日,證監會創業板部籌建,在“開板”的兩年中,已有349只股票在創業板上市,被市場譽為東方“納斯達克(微博)”。從中小板到創業板,監管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功的案例。目前,監管層正在大力發展“新三板”市場,以構筑層次更為豐富的市場體系,為中小企業拓展更廣泛的融資渠道。
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的同時,我國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也日趨豐富,從成立之初只有寥寥的30種國庫券、債券和被稱為“老八股”的股票,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基本能夠滿足投資者需求的產品體系。10年來,在監管部門的鼓勵支持下,證券經營機構積極進行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組織創新,各種新業務和新產品不斷涌現,陸續推出了權證、可轉換債券、可交換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集合收益計劃產品等新的金融產品,并于2010年推出了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業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兩只滬深300ETF基金--華泰柏瑞版與嘉實版幾乎同時誕生。這將為日后金融產品的創新提供便利,也將進一步促進市場交易策略的多元化和活躍度。
制度改革促使行業規范發展 “郭氏新政”完善市場基礎功能
資本市場瞬息萬變,唯一不變的只有從未間斷過的制度改革。而也正是這凝聚著一代代人心血的制度改革,奠定了資本市場邁向成熟的基石。10年來,隨著市場規范制度和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建設的密集推開,我國資本市場進入到更高程度的規范發展時期。
2004年1月,“國九條”正式發布,首次明確了資本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將發展資本市場提升到國家戰略任務的高度,為下一階段資本市場的發展埋下伏筆,而時至今日,資本市場的諸多改革措施仍是圍繞“國九條”的規劃而展開;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開始,這項前所未有的重大創新,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還為資本市場的其他各項改革和制度創新積累了經驗;同年11月,國務院轉批證監會的《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證監會從完善上市公司監管體制、強化信息披露、規范公司治理、治理上市公司“清欠”、建立股權激勵機制、推動市場化并購重組入手,使上市公司質量實現顯著提高……事實上,改革的觸角已經延伸到資本市場的各個層面--“黑幕”曾讓基金持有人“唯恐避之不及”,而監管層“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思路促使基金行業進行了市場化的變革,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327國債期貨風波”也曾導致整個期貨業一派蕭條,而監管層以“完善制度”為其護航,期貨品種的豐富以及股指期貨的推出,均表明期貨業也已經走出陰霾,向著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
去年10月,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走馬上任,在繼承過去改革發展成果的同時,啟動了堪稱資本市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改革。尤其是2012年以來,改革措施應接不暇,其中多數涉及市場基礎性功能的進一步改善,主要包括:遏制過高市盈率發行、鼓勵上市公司分紅、完善退市制度、引入長期投資者、降低交易和監管費用。此外,證監會還在積極推動開辦新三板市場、恢復國債期貨交易以及推出轉融通業務。“上述改革充分體現了市場化、法治化、公開化、國際化的原則,將給資本市場發展帶來新的制度紅利。”市場人士評價說:“今年以來,我國股票市場的制度性變革涉及基礎性功能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水平進一步增強,將推動資本市場加速成熟。”
經濟倒逼資本市場由大轉強 彌補制度缺陷仍在路上
可以說,是公司組織法律制度增強了上市公司的內生競爭力;是并購重組法律制度提升了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是證券投資基金法律制度改變了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是風險防范和處理法律制度保障了資本市場安全穩定運行;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法律制度滿足了市場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是發行融資法律制度強化了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和約束機制;是監管執法制度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是的,正是在制度的不斷完善中,我國資本市場歷經風雨,實現了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成為一個資本大國。然而,成為資本大國只是一個新的起點,隨著中國經濟的由大轉強,資本市場也必須完成從資本大國向資本強國的轉變。在這一轉變中,彌補制度的缺陷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微博)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
首先,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給投資者的信息往往是似是而非的信息,或者是提前披露一些不該披露的信息,或者是干脆披露虛假信息。因此,必須把上市公司所有可以公開的信息,如法人治理結構、市盈率、資產負債、重要財務指標和其他重大事項全部公開披露,給投資者一個明確的信息,這是對投資者最大的保護。
其次,繼續改革股票發行制度,實施逐步市場化的原則。股票發行市場化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在市場定價機制不能完全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對高市盈率發行有所限制是完全必要的。逐步淡化股票發行行政審批,把監管市場和審批股票發行分開。
第三,建立公平合理的、透明的分紅制度。這里的“強制分紅”制度不是指用行政手段強迫上市公司分紅,而是指應當建立起上市公司透明、公平、合理的投資者回報制度。在上市公司不自覺分紅和投資者在市場上得不到回報的情況下,“建立強制分紅制度是對上市公司行為的規范,是保護投資者的制度”。上市公司在發行股票的招股說明書上就應當承諾如何分紅和分紅比例等。
由于股票市場與居民的生活理財息息相關,受關注的程度更高,市場圍繞股票市場的制度提出的建議也更為廣泛。事實上,作為資本市場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債務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的占比不斷提升,由2004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10.6%。而風險也是債券市場發展中不能回避的問題。比如在2011年,投融資平臺風險事件頻發引發信用利差快速擴大,丙類戶墊資問題引發對操作風險的關注,發行人信息披露不到位引發對后續管理的重視。對此,監管層同樣表示,要以制度建設為推手,為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護航。日前,交易商協會就公開表示,將著力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確保金融市場穩健運行:一方面,要加強風險防控,建立健全企業發債的數據信息體系、風險預警體系、督察糾正體系和危機處理體系,構建行業組織的自律管理處分體系,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強化市場化約束,健全承銷、評級、律師、審計等中介機構責任機制,提高盡職履責和專業化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