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元
近來,一則閩燦坤B因為觸及上海證交所“風險警示板”的退市新政面臨退市的消息讓已經死水一潭的B股市場重新回到了投資者的視野,很多與閩燦坤B有著同樣苦大仇深背景早已被投資者打入十八層地獄的B股上市公司面對高懸在自己頭頂上的退市之劍不得不發出“拯救大兵瑞恩”的最后吼聲。不過,讓這些B股公司糾結的是,面對著是縮股之后重新回歸A股市場還是直接轉往H股上市,成了一個頗費考量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回歸A股還是轉往H股,其利弊效應都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可能的B股公司退市第一股,閩燦坤B在25日公布了其準備按照6比1的比例縮股,看來閩燦坤B是準備重新回歸A股市場。不過,與閩燦坤打算回歸A股市場大相徑庭的是,作為國內集裝箱制造業的老大中集B和國內地產業的老大萬科B確先后拋出了準備將B股轉往H股市場上市的預案。3家B股公司,2種不同的市場選擇,充分反映出在B股市場波瀾不興缺乏投資者參與難以融資的背景下,B股上市公司最為艱難的出路選擇。
對于所有的B股公司來說,回歸A股市場肯定是一個較佳的選擇。畢竟A股市場上市的市盈率較高,又有新的融資機會,對于企業發展助力甚大。不過,回歸A股牽扯到的首要問題便是縮股,如何縮股,按照什么樣的比例縮股才能夠得到B股股東的支持,是一個讓B股公司掌門人極為頭疼的問題。而如果選擇H股市場上市,雖然縮股問題好解決,但是H股市場也要重新考量B股公司的盈利和發展能力,況且轉往H股市場還有一個大的法規障礙,那就是一旦B股公司成功轉為H股公司,國內B股股東便可以買賣H股,形成了事實上的“港股直通車”,這對現有的外匯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此來看,不管是回歸A股,還是轉往H股,B股公司的再融資發展之路都不會平坦。
國內B股市場設立的初衷是吸引國際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參與國內上市公司的投資發展,面向的是國際資本市場。因此,在如今B股市場重新尋求自己的定位之際,國際化方向應該還是B股公司的首選。雖然轉往H股市場之路也頗多坎坷,但是從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方向以及長遠來看人民幣的國際化來說,B股市場的重新定位,可以為國內資本市場在新的國內外資本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如何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做出有益的探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