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 > 正文
⊙姜韌 ○編輯 楊曉坤
A股“救市”話題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認為:A股并不是一個有效市場,經常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此時政府的“有形之手”就顯得尤為重要。反方則認為:目前A股低迷主要是受到經濟下滑以及股市體制等因素所困擾,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任何“救市”措施都沒有用。
如果僅從理論角度分析,反方的理由反而驗證了正方理論是正確的,因為曾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源頭的美股道指正在逼近4年來新高,而且此新高點位距離歷史新高也僅一步之遙,就連近年來屢屢被視作打壓A股的外圍因素歐元區,其多項股指表現也優于A股表現,在此背景下,人們已很難分辨究竟是A股拖累了經濟還是經濟拖累了A股?至于所謂股市制度問題,世上很難存在盡善盡美的理想化市場,股市制度的完善過程本身,就可以被視作“救市”措施的一部分,因此正方理論上更勝于反方。
對于正方的質疑應該來自于“救市”所帶來的后遺癥,讓我們細數一下歷次A股“大起大落”的表現,其后便隱含著“救市”所帶來的后遺癥。1992年,中國股市從5月的1429點向11月的386點一路大跌,新入市的200萬股民頓時被打蔫,隨后有關部門曾出臺“救市”措施,提出如下政策:一、募資上市公司,拿出募得資金的10%,買回自己的股票,回購托市;二、組織券商積極入市;三、股市大戶帶頭買股票,當時還缺乏機構;四、開放異地股民投資滬股;五、放慢新股上市速度。結果牛市確實來了,A股滬指從1992年11月的386點漲到了1993年春節前后的1500點。可好景不長,1994年7月末A股滬指又再次跌回了325點,指數比上次熊市更低。于是政府再度“救市”:一、半年之內不發新股;二、對信用好的機構給以銀行融資;三、組織養老基金入市等三大利多。A股滬指在當年10月漲到了1052點。
還有一次顯著的“救市”就是1999年“5.19”行情,但時隔6年滬指又跌回了起點。如果將“股改”行情這一制度建設也算在內,那么A股指數雖未跌回起點,但“大起大落”更令人驚心動魄,因此“救市”所帶來的后遺癥才是質疑正方觀點的最主要因素。但從日本股市和經濟的教訓來看,股市長期低迷會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傷害,會令原先充滿活力的經濟體陷入僵局,“救市”挽救的不僅僅是股市,更是實體經濟,只是“救市”需要擺脫重蹈“大起大落”的怪圈。
從這個意義上講,A股“救市”政策不會再出現以往外科手術式的“猛藥”,“救市”措施會更類似于中藥型的“良藥”,“分紅”、“回購”、“員工持股”對于藍籌股的作用就類似于此。從市值毀滅程度來看,藍籌股對于A股下跌的拖累程度其實遠勝于經濟因素,因此對于那些股價長期低于發行價以及融資后不恪守增持承諾的藍籌股公司,政策藥劑應該更重些,這樣才能夠樹立起投資者對于藍籌股的投資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