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百三(微博)
綜觀世界各國股市,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是把它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一部分,作為金融市場的一個最活躍的最重要的部分而發起、組建、發展,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然而,新中國于改革開放后成立的股市,其創始之背景、宗旨與海外市場有很大的不同:即它是為國營企業服務的,為它們融資、募資而成立的。國有企業是國家的,滬深證交所是國家(地方政府)直接組織下成立的,甚至交易所的官員、證監會領導都是國家任命的。這樣,就發生了國有企業大量發行股票、上市的問題。
一、為解決國企融資難成立“上交所”
1989年夏,中國出現了一場“政治風波”,相當多的外資撤走了。維持國營企業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一下子少了很多;向銀行貸款,銀行風險又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試行直接融資,成立證券交易所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的朱镕基決定立即籌備成立“上交所”,朱親自撥給交易所400多部電話,并決定一系列基本規定、原則。
當時,中國的民營企業廖如晨星,大量的是國有企業,所以成立上交所、深交所的初始目的宗旨就是為國企服務、為公有制經濟服務。對此,沒有人有異議,也不覺得有何不對。后來的周正慶主席也公開承認:“股市就是要為國企服務的”。至于股市的其他幾大功能:投資功能、資源最佳配置功能、公眾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功能等等,實際上均很淡漠,也未被引起高度重視。政策面向國企傾斜,如容忍大量國企長期不分紅、少分紅;容忍他們各種不配股,卻讓中小股東高價配股(增發);容忍他們在“股改”時少付對價……
二、國企上市比例至今仍達80%
在上述歷史背景及宗旨下,從1990年起大批國有企業,無論長期業績如何,均排著隊上市融資。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鼓勵發展股市,使中國新上市公司一年達97家,上海藉此機會上市了陸家咀、中百一店、華聯商廈等幾十家國企。
但是國企的上市目的,其實就是融資、圈錢;拼命地、無窮無盡地趕著新股排隊發行上市。到2011年12月,中國股市總市值26萬億,其中國有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0.3萬億,占比例為80%。所以,當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平新橋問我:“中國股市最大特點是什么?”,我回答:“是一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的,上市公司大多數為國有、公有企業的股市。”這種情況對于西方國家是不可思議與難以想像的。
三、國企通病導致股市長期低迷
國有企業有一些通病,世界各國均有之,主要如下:
(1)產權不清。不知企業的最終所有權歸誰所有。表面上它的產權歸全體人民所有,實際上是由政府代表人民來統一行使支配管理企業資產,而政府部門眾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權,卻無人對企業財產承擔最后的經濟責任。這種產權代表多元化實際上是沒有代表,造成了大批國企產權虛置,造成事實上的所有者缺位。企業內部也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所有權約束機制——這是世界各國國有企業最致命的缺陷。
(2)“責、權、利”相分離。國有企業的領導是官方任命的,他們責任不大,不必為投資的失敗承擔風險,巨虧了不必為此跳樓自殺;他們權力也不大,外受各上級主管部門的約束,內受“黨政工團”的約束;他們多數人利益也不大,工資、收益不能像私有企業主那樣可以無限增長。因此,他們的動力、積極性也不大。在“官本位”影響下,相當一批企業家還想到政府擔任官員。職工的情況更差,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人們可以看到一些國營影院、劇場、中西藥房,依然人浮于事,混飯吃,效益十分低下。
(3)社會負擔重。國有企業普遍承擔著辦學校、醫院、安置就業、離退休人員開支管理(交幾金)等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有的企業富余人員高達60%,企業的社會負擔十分沉重。還有不少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不分紅、少分紅,卻反而大搞產品漲價,利用“通脹”制造企業盈利的虛假繁榮。因此,國有企業實際上不是獨立意義上的經濟實體,而是政府機構的附屬物,企業的效益總體是低下的。此外,資源配置能力也十分低下:能耗是日本的6倍,韓國的4.5倍,美國的3倍;鋼、水、木材消耗強度是發達國家的10-30倍。
請記住:中國今日的股市中,上市公司2300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為1000家;總市值為26萬億,國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為20.3萬億,即股市80%的股權為國有股法人股。它們總體效益不高,它們有的多年來不分紅,分不出紅,也不想分紅(這就是朱镕基任總理期間堅定地開始搞“國退民進”運動的深層次原因)。這是中國股市長期低迷不振的一大原因。在股市中,公有經濟的成分比例遠遠高于中國實體經濟中公有經濟的成分比例。
【上周股市:在海外股市一片震撼下跌中(主要是希臘有可能退出歐元區),本周股市從周三起,連續下跌了3天。目前市場已經跌破了5天線、10天線,在99天線和120天線附近掙扎。
盡管仍有一些投資者對后期保持樂觀(主要因為郭樹清上臺后一直鼓勵大家看好后市,抓住大好時機,并提出了種種新政),但中國實體經濟情況很不樂觀,使很多機構和散戶做多底氣不足。特別是周五三個新方法發行的新股上市后,有2個僅漲了10%左右(換手率80%),另外一個新股整整一天都跌破發行價(換手率38%),這主要是由于機構投資者中簽率是散戶的10倍到幾十倍。像周五這樣的情況,一虧兩賺,據機構說:這樣的情況,它們的年化收益率仍能達到15—18%。這樣今后他們稍有5—10%的漲幅就像倒垃圾樣地逃跑,跑完以后馬上就可以打以后的新股。今后新股的發行是密密麻麻的,而散戶由于中簽率低,周五這樣的情況,他們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3%,這樣他們還不如去做回購或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了。而且這種情況發生在深交所為方便機構逃跑,又臨時匆忙地修改了新股上市交易辦法(成交量達50%停牌一小時后恢復交易),可見政策法規的修改是何等的隨意。其實股市不斷下跌,其重要原因就是新股大量地不斷地密集地發行。如果今后新股漲幅都不大,機構采取了上市就倒垃圾的戰略,就有可能把二級市場的老股的價格拖下來,這也是一些投資者看空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為我國著名的金融證券專家,復旦(微博)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