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養老基金入市幾成定局,并被不少市場人士解讀為 “養老金炒股”,由此引發了學界一片爭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了解到,養老金入市比例很可能參照企業年金有關辦法,即入市比例最高可達30%。按照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1.92萬億元計算,最多約有5800億元資金可入市。
此舉在提振股市信心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強的疑慮:這是否是政府救市、托市的政策?實際上,盡管養老基金入市確實能夠提振目前疲軟的A股市場,但這并非養老基金入市需要擔負的社會責任。作為百姓的“養老錢”,追求投資的安全和收益更為至關重要。《每日經濟新聞》首席評論員葉檀(微博)擔憂,目前來看,顯然是股市更需要養老金,而現金為王的養老金則不必非要倚靠在股市這棵 “病怏怏的大樹”上。
戰勝CPI遭遇困惑
到2010年底,我國分散在各省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約1.5萬億元,目前社會保險基金結余只能買國債、存銀行,相關統計顯示,2000年至2008年全國養老金賬戶年均收益率不到2%,低于同期的CPI年均增幅。2011年12月15日,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如果將數額巨大的養老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進行統一管理,學習全國社保基金投資股市獲取收益,無論是對個人、政府還是資本市場均大有好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養老金投資運營辦法出臺后,其入市比例極有可能參照企業年金的做法。根據《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企業年金投資股票等權益類產品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的投資比例最高可達30%。按照這一比例估算,如果養老基金獲準入市,最高資金規模可達約5800億元。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1.8億,每年還將以500萬至800萬的數量不斷增加。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基礎社會養老保險最多只能維持退休前收入水平的30%至40%,當累積的財富數量不能彌補老年時期的收入缺口時,個人消費會受到抑制,生活品質也將受到影響。這也使如何維系養老金獲得高于CPI的收益變得至關重要。
實際情況顯然并不樂觀,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廣東養老金交由社保投資運營也是一項改革,只要能改革就比停滯不前要好。每年任由養老金損失就心安理得了?就是對老百姓負責了?不投資運營保值增值,更是對老百姓的不負責。據他測算,去年CPI是5.6%,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不到2%,相當于一年內養老金的損失高達數百億元。
投資運營模式仍在研究
為確保更大規模社保基金入市以支持國民養老計劃,證券市場深入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郭樹清上任后提出的上市公司強制分紅、創業板退市、打擊內幕交易等舉措,都是為整個資本市場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指引方向。
盡管如此,養老基金能否獲得穩健的收益仍是個難題。目前養老金入市還面臨著基金統籌層次太低、個人賬戶欠賬太多等問題,讓社保基金入市的前景撲朔迷離。
頗令市場人士悲觀的是,歷次大資金的注入并未帶來牛市,在此次所謂“養老金入市”之前,A股市場上也曾經有過多次名聲顯赫的 “巨頭”入市,如社保基金入市、保險資金入市、QFII入市等,但這些資金并未真正催生過一輪牛市。以全國社保基金為例,2003年6月,全國社保基金以委托投資方式進入證券市場,但其后股市并無大的起色,反而不斷下跌,并在2005年創出998點的低點。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慶云提出,養老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錢”,虧了怎么辦?全國人大代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易敏利也表示,“如果股市現狀不改,養老金就可能像‘唐僧肉’一樣,肥了某些利益團體。”這些顧慮也使養老基金如何入市的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養老金投資虧損只是杞人憂天,按照全國社保基金的經驗,從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里,共實現投資收益2847億元,年均收益率為8.41%,比同期通脹率高出6個百分點。
人保部社保基金監督司日前發布 《2012年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要點》,表示今年將研究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問題,并明確要研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模式、管理機制、政策措施、監管辦法等,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議,促進基金保值增值。
根據海外社保基金的管理經驗,比如美國的“TSP養老基金”就可以投資股市,但它是以個人賬戶為主,公民自愿繳費,并且有權選擇投資基金的種類:如果對某個基金不滿意或對其表現不滿意,既可以選擇別的基金也可以終止其繳費。但是按照我國養老金統籌的現狀,更大的可能是經國家全權委托,將社保結余和公積金結余交由一個機構管理,類似“全國社保基金”那樣運作的可能性則更大。
“這意味著國家層面需要為這筆資金的運營安全負更大的責任。”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這些使得我們必須更為嚴肅地看待養老金入市的問題,養老金應該以多高的比例入市?以什么方式入市?應該投資國內證券市場還是國際證券市場?這都是我們需要提前深刻探討的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