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特約作者 劉思恩
本周,部分媒體一度誤讀“養老金入市”,以為社保基金會用1000億養老金中的兩成至四成來買股票。雖然筆者也是股市中人,但聽了這種消息有憂無喜。
我們絕大多數人,不僅是股民,更是養老保障體系的未來收益者,也是未來的風險承擔者。股市有風險,難道養老金就有信心包賺不賠?從社保基金入市以來的收益構成來看,總體收益為正數的背后卻是依托于股權投資,實際二級市場投資卻是賠錢的,而養老基金有什么理由認為自己能比社保基金更“高明”?
長期價值投資、復利效應,聽上去是那樣誘人,但是這種盈利模式的基礎在于股票市場能夠真正反映出企業和社會整體財富的增長。如果流通股股東無法左右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完全可能出現在實現利潤積累的同時,二級市場市盈率逐年回落,長線投資者最終一無所獲。過去幾年里銀行股不是一直在“踐行”這個邏輯?
再從股民的角度來看,如果未來持續牛市,而養老金沒有買股票,股票該漲的還是在漲,股民大多都會受益;反之,如果養老金入市了,由于其特殊的背景,相信其操盤水平在市場平均水平之上是大概率事件,則其他股民們的收益反而會減少,這樣來看養老金入市還是股民之福嗎?
可見,養老金入市,無論是對養老金還是對股民,都難談福音。
據說目前養老金“空賬”情況很嚴峻,雖然每個人的賬戶上有錢,但實際上并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儲備,難以兌現使用。這個缺口,據有些專家估計在一萬億或二萬億的級別。解決的辦法無非也只有三種: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國企紅利上繳、大量印鈔。而印鈔票+通脹其實就是讓全民來分擔虧空,貽害無窮。惟有增加新增勞動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才是實質性解決養老危機的手段。
養老危機是我們這代人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與其抱怨、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于外界的養老體系、寄托于下一代,不如靠自己這代人更努力地工作、更明智地投資、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更多地增加自己的生活選擇能力和適應范圍。這代人解決不好的問題,如果留給下一代,那些小朋友們只會做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