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兩會期間,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多次接受采訪,相關部門人士也針對資本市場建設發表談話。透過這些談話,公眾至少可了解六個方面的政策信息:1.IPO核準制要繼續實行并進行改革; 2.養老金入市不是專指進入股市;3.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本質是“獅子綿羊不要放在一起比賽”; 4.T+0交易不必急;5.上市公司業績不能和高管利益簡單掛鉤;6.完善市場制度不單限于發行環節。
證券監管層如此公開坦率地把資本市場的敏感政策問題向公眾“交底”,對于澄清認識誤區、減少深化改革的內耗、集中精力攻堅克難,十分必要。長期以來,我國資本市場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在很多時候,資本市場遭遇的新舊體制的沖撞也尤為激烈。過去21年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一再證明,良好的輿論環境對市場改革發展和監管工作本身具有巨大的作用:輿論環境好,各項改革就會比較順利;輿論環境不利,一些改革會放緩甚至擱置。輿論中的一些混亂情況甚至會給市場正常發展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所謂的“救市”與“不救市”之爭。記得在2008年3月13日,時任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回答記者提問時,闡釋了該不該救市、何時才該救市、應該怎么救市等,并表示“三方面原因支持中國股市依然樂觀”,但報道出來,卻演變為了“范福春稱政府不支持救市”,有關樂觀因素等內容被統統沖掉了。次日,這篇報道繼續發酵,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幕:在政協閉幕會之后,面對“為什么監管層不支持救市”的提問,“一向對記者態度很友好的范福春頓時臉色突變,厲聲怒斥,‘我什么時候說過不救市,我從來沒說過這話。’”
筆者回顧4年前這個案例,是要說明,很多關于救市的爭論完全脫離了事實和邏輯基礎,只是在給改革制造噪音。真實的邏輯是,“救市”與“不救市”不是完全對立和水火不容的,并且在不同的語境下“救市”的內涵并不一樣:1.當整個市場處于系統性危機之中時,救市是必需的;2.不應把監管者采取的任何穩定市場的措施都等同于救市;3.監管者遠離市場不等于對需要矯正和解決的問題置之不理;4.絕大多數情況下股市下跌不需要救市。但我們看到的一些爭論違背事實和邏輯基礎,令人遺憾。
提升輿論環境質量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正面發聲”為第一重要。如果監管者不主動講“真故事”,就容易產生“假故事”甚至“鬼故事”。講故事最質樸也是最基本的功夫,就是明明白白,避免讓人曲解。
筆者列舉的前述六點政策問題,透過監管者正面解讀、明白交底,澄清了一些誤區,給出了明確的預期。3月1日,在兩會召開前夕,郭樹清針對所謂“IPO不審行不行”的說法,明確指出“新股發行能否取消審核制”并不是問題的核心,“注冊制和審核制的實質性差別并不大”;但IPO機制也必須進一步改革,要采取措施“界定政府監管部門與交易所平臺及其他中介機構之間的職責劃分和責任關系”,“逐漸把審查的重點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轉移到平等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上來”。這對于穩定投資者預期,中止不必要的輿論炒作,可謂及時雨。
3月11日,郭樹清針對養老金入市問題表示,入市不是專指進入股市,還包括債券市場等,闡明了養老金入市的基本框架。針對T+0交易的建議,他表示,目前實行T+0的條件還不大具備。3月8日,郭樹清針對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表示,投資者也要分成幾類,“獅子綿羊不要放在一起比賽”。3月9日,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回應了所謂“10日IPO綜合措施出臺”消息,表示不知道這個信息。他同時強調未來改革將不局限于發行環節。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上市部巡視員兼副主任歐陽澤華表示,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原因多種多樣,不同的行業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要對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原因具體分析,謹慎應對。要區分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和高管盡責的關系,在充分研判之前,不能輕易下結論。
所有這些正面闡述,坦誠直率、公開透明,傳遞了明確的政策信息,可以減少公眾不必要的猜測,消除誤讀誤解誤傳,它們將與銳意改革的意志一起,凝聚為新一輪改革的積極的輿論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