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怡雯
美國的“401K”計劃,促成了22年的超級大牛市,這就是所謂的“他山之石”了,但能否“攻玉”卻很難判斷。綜合各方觀點看,養老金的人口紅利結束,資本紅利應該替補進來,但最大的顧慮還是在市場本身。如果本來就不是一塊玉,怎么“攻”也攻不出玉來。
日前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建議,養老保險金可學習中國社;,投資股市獲取收益,實現保值增值。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中國社會廣泛關注。
12月18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微博)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養老金入市的確是大趨勢。但市場分析人士則認為,管理層的“遠景規劃”可能難以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
中國版“401K”胎動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針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透露,證監會正在研究我國多層次養老體系當中,養老保險的規則制度體系借鑒“401K條款”的可行性,同時與有關部門溝通,考慮通過選拔專業機構進行管理,幫助養老金獲取較好的投資收益。
事實上,早在2005年,時任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便公開提過“401K”條款,當時便引起市場的一片熱議。6年來,證監會相關人士在公開場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及“401K”計劃,如今新官上任的郭樹清也堅持這項“建議”,老百姓的這筆“保命錢”未來究竟投向何處也愈來愈撲朔迷離。
美國的“401K”計劃能否成功移植到中國?孫立堅表示,目前我們的養老金都是依靠人口紅利來解決的,即年輕人繳養老金供給老年人,然而,隨著城市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升級,養老金的缺口也會越來越大,未來的老年人誰來養便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孫立堅強調,“與美國相仿的是,我國當前也遇到了人口結構的問題,要把養老金這塊蛋糕做大,已經不能僅僅依靠人口紅利,而應該通過資本市場的紅利來解決。”
“自肅”是前提
盡管養老金入市是解決養老金缺口的好方法,但這卻引發了市場極大的爭議。持有反對意見的人認為,讓老百姓的“保命錢”進入一個連續“熊霸”全球市場的股市中,多少有些“不靠譜”。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公民養老保障的養老金,其主要功能是為公民提供生活保障。即使這筆巨大的資金可以拿去投資以實現增值,但是,現在A股市場千瘡百孔,吸引老百姓的養老錢、買房錢進入股市,難保安全。如果因為市場的大起大落導致養老金被“套牢”,那么公民的基本養老保障很可能會有風險,這對社會和諧是不利的。
孫立堅也認為,“養老金要入市,前提就是我們的金融市場必須尊重投資者的利益,要把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企業融資。這就必須要求管理層嚴格審查上市公司,要建立完善的退市機制,只有把好的企業留在市場,差的企業踢出市場,才能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從而也保障養老金入市不會‘血本無歸’!
“胎動”難換牛市
有樂觀的投資者猜測,中國版的“401K”計劃或能扭轉當前弱市的局面。對此,市場人士認為,管理層的“遠景規劃”可能難以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
“養老金的入市符合成熟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大趨勢,對長期穩定市場,尤其是穩定大型藍籌股有好處!國金證券財富管理中心分析師孫翀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但管理層的這番言論從建議到真正付之于行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難以改變當前弱市格局!
華泰聯合證券研究員郭春燕也指出,當前IPO過度,造成市場抽血嚴重,新增資金的入市無疑是市場最渴望看到的,但是從目前的市場環境及表現來看,我們只看到資金在大規模地流出,連續下跌的過程中市場并無抵抗之力,機構資金也無心戀戰更沒有出現以往逢低加倉的行動。因此,郭春燕認為,“當前信心透支的市場,只畫餅并不能充饑,管理層的遠景規劃似乎難解資金近渴。”
【名詞解釋】
“401K”計劃來源于美國1978年《國內稅收法》第401條K項的規定。即每一個美國老百姓都有一個養老金計劃,個人和其所在企業每月都放一部分資金進去,這些資金交由專業機構進行投資,企業向員工提供3到4種不同的證券組合投資計劃,員工可任選一種。員工退休時,可選擇一次性領取、分期領取、轉為存款等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