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公正、公平,公開是第一位的,陽光底下無罪惡。我們不妨從吳建敏案開始,把吳案的細節一一公開。通過吳案,呼喚并真正實施證監會的陽光作業。
賀宛男
12月1日,中國證監會在其官網發布2011年第35號公告,決定對第三屆并購重組委委員、北京天健興業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建敏實行解聘,作為證監會對并購重組委員開出的首例罰單,消息在業內引發很大震動。
經查,吳建敏借用他人賬戶持有ST圣方股票,未按規定提出回避申請,于2010年3月3日參與審核了該公司的并購重組方案。吳的上述行為違反了《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工作規程》(以下簡稱《工作規程》)第十三條“并購重組委委員不得持有所審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的規定,決定予以解聘。
盡管對犯規者來說,解聘屬于最重的行政處罰(其他三檔分別為“談話提醒”、“通報批評”和“暫停參加并購重組委會議”);盡管證監會早就明文規定“對并購重組委委員的批評可以在新聞媒體上公開”,但20余年來我們見慣了上市公司高管、券商、保薦人、會計師、律師等等,被踢出證券市場,作為擁有生殺大權的證監會內部人員“犯事”公開見報,這還是第一次。正因為此,輿論普遍認為是郭樹清上任后,“證監會將帶頭講誠信,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和陽光作業”的良好開端。
但這樣的開端還遠遠不夠。按照《工作規程》,“并購重組委委員每屆任期2年,可以連任,但連續任期最長不超過4年”。吳建敏于2007年12月獲聘,至今正好四年,解聘不過是“從輕發落”而已。筆者始終認為,劣幣驅逐良幣,垃圾股一飛沖天,是中國股市之所以成為投機市、成為賭場的癥結,而并購重組委則是最不透明、最“搗漿糊”、最亂象叢生之所在。從某種程度上說,并購重組委甚至充當了賭場的幫兇。
吳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借用他人賬戶買股持股。吳建敏是借用他人賬戶持有ST圣方股票的。而從2005年證監會全面整頓證券公司起,已三令五申實施證券賬戶的實名制管理。作為具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會計師和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碩士,高級會計師,曾負責完成百余家大中型企業改制、評估、上市公司配股、非公開發行以及并購重組的“行業頂尖人物”,吳建敏難道會不知這一規定?有人說,在審核*ST圣方的重組方案時,吳建敏只要申請回避,完全可以規避不必要的風險。事實真是如此嗎?這樣一個明顯違法違規之人,怎么可以受聘并購重組委委員之重任,而且連任三屆?賬戶實名制是證券市場的基本建設,是證券執法的基礎,連違法違規主體都搞不清楚,又怎么做到“對內幕交易和證券期貨犯罪的零容忍”?郭樹清強調,“我們將升級和完善資本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豐富誠信監管和約束手段”。在此筆者建言,先從實名制開始,從證券從業者開始,從證監會內部人員開始,不要只管小民,不管大員。
吳案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吳建敏是否涉嫌內幕交易。有人提到,*ST圣方股票早在2006年3月17日就因連續3年虧損而暫停上市,直到2011年7月8日被北京新華聯重組才復牌交易。吳建敏借用他人賬戶買入*ST圣方,應在2006年3月17日前;而吳直到2007年12月才獲聘擔任并購重組委委員,縱然其買入股票有高達9倍的獲利(從停牌前1.17元到復牌時10.78元),也不構成內幕交易。問題不在吳建敏買入ST圣方時,其重組方案尚未出臺,問題在于證監會內部人員(包括外聘委員)能不能買股持股,要不要如實申報。2007年7月發布的《工作規程》對此并無明確規定,直到今年10月27日修訂的《工作規程》(還是征求意見稿)才增加了如下兩條:“接受中國證監會聘任后,及時按照有關規定申報登記證券賬戶及持有上市公司證券的情況”;“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買賣上市公司的證券,按照有關規定事先登記清理賣出的除外”。由此可見,不如實申報買股持股、借用他人名義買賣上市公司證券的現象決非吳建敏一人。吳建敏只是運氣不好,在新官上任三把火之際中了頭彩而已。也正因為此,公眾獲知的只是他買了*ST圣方,又不申請回避,遭遇解聘處罰;至于買了多少股票,什么時候買的,獲利幾何,是否涉嫌內幕交易,一概不知。
公開、公正、公平,公開是第一位的,陽光底下無罪惡。我們不妨從吳建敏案開始,把吳案的細節一一公開。倒不是一定要把吳建敏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而是通過吳案,呼喚并真正實施證監會的陽光作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