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
中國必須將其過剩的資本有效地國際化,這樣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才能夠正常運轉。否則,全球經濟將會不斷承受泡沫與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也可能會導致保護主義抬頭,破壞全球經濟。
南歐國家政府和英語國家的家庭不負責任地借貸,以及德國、石油出口國和東亞各制造業(yè)出口大國的高額儲蓄,為當前的危機埋下了種子。中國在盈余國家中的份額不斷上升。如果中國繼續(xù)將其盈余用于購買其他國家政府債券,那么,由此引發(fā)的扭曲會害人害己。中國可能會成為 “國際口水戰(zhàn)”的焦點。
中國過剩勞動力的全球化推動其經濟快速發(fā)展,以名義美元價值計量,上升幅度超過20倍。短短20年間,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如果中國能將過剩的資本全球化,將在下一個20年中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最大金融中心。此舉會造福中國和世界。
第一步應該是啟動中國股市的國際板。這只是一小筆首付,但卻能鼓勵跨國企業(yè)拓展產能,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影響。在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背景下,此舉將成為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
從貿易中心到金融中心
一個國家要想成為金融中心必須首先成為貿易中心。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金融中心,正是因為英國曾經超過其他國家,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服務貿易國。金融中心轉移到美國,也是因為美國取代英國坐上了國際貿易的第一把交椅。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貿易國。到2020年將成為國際貿易的巨無霸,其貿易額將是排名第二的國家的貿易額的一倍。中國可以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嗎?應該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嗎?我認為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中國不采取行動,將不僅會傷害本國經濟,還會影響全球經濟。
金融隨著貿易而來,是因為大多數(shù)金融服務都與貿易相關,其利潤也大部分得自貿易。可以從平遙的例子看到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平遙是山西的一個小鎮(zhèn),19世紀,平遙人利用處于中俄兩國貿易樞紐的優(yōu)勢,從兩國商品價格差中獲利。貿易帶來的利潤和貿易對融資的需求,將平遙變成了一個金融中心。之后,由于海上貿易取代了成本高昂的陸地貿易,平遙衰敗了。中國的金融中心也隨之遷往上海。
同樣,美國并沒有刻意排擠英國,以求取而代之成為金融中心。取代最終發(fā)生,是因為美國成為了最大的工業(yè)國和貿易國,金融業(yè)的繁榮接踵而來。華爾街的重要地位是美國工業(yè)成功的結果。
以工業(yè)能源消耗計量,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工業(yè)國。以美元計量的產值還沒有成為第一,是因為中國的貨物仍然很便宜。未來十年,中國可以通過提高商品價格來吸收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出口增速仍然可以保持在10%。到2020年,中國的國際貿易額可能會兩倍于德國。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發(fā)展,就是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yè)國。
最大貿易國應該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可能有些人會說這種情況屬于過去,信息技術業(yè)已使得資產交易的地點無關緊要。但是,德國目前的困境提醒所有人,當金融中心和資金來源脫節(jié)時,誰有錢誰倒霉。即便德國在過去十年積累了大量的貿易盈余,其金融體系欠發(fā)達程度卻糟糕透頂,需要靠倫敦的銀行家將其資本轉到其他國家。現(xiàn)在看來,倫敦的銀行家想整垮德國也是很自然的,是德國人花錢請他們這么干的。
外匯儲備不能替代金融中心
中國將其過剩資本用來購買外國、尤其是美國政府債券,從而避免了德國的命運。這種“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策略迄今為止還很管用。雖然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支離破碎,但其政府債券價值卻依然故我。但是,如果支撐這些政府債券的經濟陷入經常性危機,它們的價值也難以維持。總有一天,會出現(xiàn)政府負債水平過高或稅收收入太低的情況。它們的中央銀行將被迫靠印鈔票來挽救政府。中國能夠收回投資,但換回來的卻是嚴重貶值的貨幣。除非中國改變策略,否則也難逃德國的命運。
中國的凈外匯資產上升速度2倍于其貿易順差。主要原因是資本流入,尤其是海外華僑為了規(guī)避美元貶值而匯回國內的外匯。中國政府基本上承擔了所有海外華僑的外匯風險。如果中國損失了外匯儲備,那么政府將會破產,中國的金融基礎也將不復存在。
除了資產安全,中國的“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策略正在導致全球經濟的扭曲。股票與債券價格的嚴重分離,主要是由于資金都集中在那些僅購買政府債券的機構手里,也包括中國在內。石油出口國在市場中的資金比中國還要多。股價太低導致公司不愿投資生產,不愿雇用工人。雖然這不是導致全球經濟不穩(wěn)定的惟一因素,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個國家賺錢太多,它就必須承擔起有效、高效的分配資金以幫助全球經濟的重任。否則,每個人的日子都將更難過。在過去十年,有一些國家積累了很多錢,但在資金的分配使用方面卻做得很糟糕,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在未來十年,中國在財富積累方面將會令其他任何國家相形見絀。但是,如果中國不能夠有效分配其資金的話,那么其他國家都可以將自己的問題歸咎于中國。
如果中國能像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韓國和臺灣那樣,成功地進行產業(yè)升級以應對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那么有望將其貿易順差提高到1萬億美元。那時的人均貿易順差水平較之東亞標準仍然較低,但是順差總額將超過全世界所有股市融資額的總和。除非這些錢得到高效配置,推動而非阻礙全球增長,否則全球經濟的困境將會反過來阻礙中國的發(fā)展,給每個人帶來災難。
除了貿易順差,還可以經營一個大型資產泡沫以夸大國內需求。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就曾經這樣做過。現(xiàn)在中國也已經這樣做了不少。我認為,如果沒有國內資產泡沫,中國的貿易順差將是目前的2倍。經營泡沫僅能延遲必然事物的發(fā)生,并且還會導致金融危機。
中國的房地產總價值,包括在建項目和地產銀行,已經是GDP的5倍。泡沫已經兩倍于可持續(xù)水平。如果政府坐視不管,泡沫有可能繼續(xù)膨脹到目前的兩倍。當泡沫足夠大時,中國將出現(xiàn)貿易逆差而不是順差。但這都是人為操縱的。泡沫一旦破裂,中國貨幣就會貶值,房地產總價值會降到GDP的2.5倍或者更少。最終導致貿易順差高達GDP的10%。但是世界不會忍受這一切。由此而來的保護主義會將全球經濟的大門緊緊地關上。
惟一可行的出路就是中國發(fā)展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將中國的貿易順差實際而高效地用于全球經濟增長。如果中國可以高效地將其貿易順差投入全球經濟,那么它就可以繼續(xù)賺取盈余。
國際板只是首付
中國制造業(yè)高度發(fā)達而金融業(yè)比較落后。后者是由國有金融機構所統(tǒng)治,資本項目關閉,匯率固定。制造業(yè)與金融業(yè)之間的不匹配是目前中國許多問題的癥結所在。
現(xiàn)在緊急的是全球經濟等不起中國的閑庭信步。除非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實際而高效地將過剩資本分配給全球經濟,否則全球經濟對中國發(fā)展的反作用力將很可能爆發(fā)。
一個國家要建設金融中心,必須有法制,必須大力保護私有財產,必須政策透明。這三者中國都欠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fā)展起來。但是,以設立國際板的形式在中國證券交易所付一筆首付,可以幫助啟動整個過程。
跨國企業(yè)需要在新興經濟體中擴張。它們本國已經沒有資本盈余了。雖然剛開始國際板的市場會很小,但卻能提振跨國企業(yè)對未來融資的信心。它們可能會更愿意投資于中國。
中國應該按照吸引世界500強企業(yè)全部在華上市的目標來制定規(guī)則。過程應該是透明的,無須有興趣的公司各自游說政府。如果過程是被牢固控制的,則不會產生提振商業(yè)信心的效果。
許多人爭辯說國際板將降低A股的重要性。這只是一個狹隘的借口。A股市場已經很低沉了。國際板將會幫助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也有好處,A股市場也將因市場信心提振而上揚。
為了刺激股票需求,政府可以引入新的需求點。比如,一個類似于美國401K的養(yǎng)老金計劃可以極大地刺激股票需求,甚至有可能高達每年1000億元人民幣。這將足以抵消國際板的融資。另外一個需求增長點是提高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比例。簡言之,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股票需求,以抵消國際板融資需求。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大,流動性不成問題。對政策進行適當調節(jié)就可以為股市保留流動性。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分享到: 歡迎發(fā)表評論 我要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