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梓
昨日的一則報道讓公眾看了甚是吃驚。
該報道稱,目前,有一些券商等大型機構的研究員暗中兼職私募,他們靠出賣自己掌握的上市公司信息和機構動向,自己探聽到的內幕消息,如某些機構的操盤信息等謀取收入。
這是否涉嫌內幕交易,目前我們尚不能準確的界定,那就姑且冠以“疑似”兩字吧。
內幕交易嚴重危害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對投資者而言是極其不公平的。那么,“疑似”內幕交易呢?筆者認為同樣有危害,因此,就更應該把其扼殺在搖籃之中,不讓其有見天日的機會。
那么,監管層對于券商研究員行為的約束又是如何呢?其實,從今年起開始施行的《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對此作出明確規定,如公平對待發布對象,禁止傳播虛假、不實、誤導性信息,禁止從事或者參與內幕交易、操縱證券市場活動;不得將證券研究報告的內容或者觀點優先提供給公司內部部門、人員或者特定對象。
明知有規定,明知可能涉嫌違法、違規,那么為何還是有券商研究員頂著被打上“疑似內幕交易”的帽子鋌而走險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驅使。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正視,就是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尤其是身處還處在發展中的A股市場,一些研究員通過鉆法律制度的漏洞,來為自己謀利的行為很難避免。而且,即使是在一些資本市場已經很規范的發達國家,這種問題也難以徹底杜絕。
研究員也是平常人,有見利眼開的心態是難免的,但前提必須是不違法、不違規。靠出賣自己掌握的上市公司的信息和機構動向謀取收入,雖然我們并不能認定其是否真的違法、違規,是否真的屬于內幕交易,但是,這種行為,從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從維護市場的“三公”角度來看,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是需要規范甚至是嚴查的。
為何這么說?因為對資本市場而言,信息公開、透明是必須的。券商研究員暗中兼職私募,向他們提供所掌握的消息,很明顯違背了市場的“三公”原則。同時,兼職研究員通過透露內部消息,可以“串聯”一些投資機構對個股的炒作,這就有內幕交易之嫌。
因此,對于這種“疑似內幕交易”就必須規范,在它們一有苗頭之時就重拳出擊,把他們扼殺在搖籃之中,不讓他們有見天日的機會。
當然,對于打擊內幕交易,監管層一直在努力,并且在多個不同的場合強調,要作為重點打擊的對象。就在7日,中國證監會再一次就打擊內幕交易表態:下半年繼續將打擊內幕交易作為執法工作的重點,繼續嚴肅查處市場操縱、基金“老鼠倉”、虛假信息披露等違法違規行為。
而經過前一階段各方的努力,我們看到內幕交易多發的勢頭正得到有效遏制:中國證監會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證券稽查執法情況綜述》顯示,上半年共完成內幕交易案件調查62起,對3起內幕交易案件進行了行政處罰,對涉嫌犯罪的7起內幕交易案件及線索移送公安機關。上半年新增內幕交易案件45起,同比下降26.2%,環比下降42.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