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近日,證監會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引起廣大股民的關注。該文以美國的“401K養老計劃”為例,建議我國不斷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推動企業年金發展。市場猜測,這很可能預示著證監會正在醞釀“中國版401K計劃”———即通過推動養老金和企業年金進入股市,實現養老體系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
鑒于美國1978年推出的“401K計劃”給美國股市帶來了18年的大牛市,股民同樣寄希望于中國版“401K計劃”———為中國股市帶來一波長牛行情。然而,這一計劃是否可行,又能給資本市場注入多少流動性,尚存疑問。
合則兩利?
所謂“401K計劃”,是美國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的一種社會保障和養老金體系,即企業為員工設立專門的“401K賬戶”,員工每月從其工資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該賬戶,企業也按一定比例(不能超過員工存入的數額)向賬戶存入相應資金。
“這些賬戶資金交由專業機構投資者進行投資,投資品種可以是股票、基金、年金保險、債券、專項定期存款等金融產品。”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向國強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也就是說,大量資產從散戶手中集中到專業化的資產管理公司手上,進而流入股市、債市,對市場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
向國強告訴導報記者,由于美國允許這部分投資資金在稅前扣除,且投資收益也免稅,“401K計劃”吸引了眾多美國人的參與,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股市,美國股市也逐漸告別了熊市,迎來1982年至1999年美國歷史上的最長牛市。與此同時,美國人的養老金也找到了保值升值的最佳渠道,兩者實現了良性互動。
“養老金已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穩定的基石。”在證監會研究中心的文章中,對美國的“401K計劃”給予高度評價。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現在不論是養老金賬戶管理還是A股市場,都需要中國版的“401K計劃”出臺。
“其一,中國養老金賬戶缺乏有效投資運營渠道,難以保值增值,無法應對漫長年月中通脹等貶值風險,更別說達到‘防老’的保障功能;其二,國內A股市場目前狀態低迷,養老金入市,可以為股市提供長期資金投入,促進資本市場的長期繁榮。”一券商分析師王剛向導報記者表示,這是“合則兩利”的舉措。
面臨“空賬”難題
不過,向國強認為,雖然放眼長遠前景光明,但就近來看,中國版“401K計劃”出爐無疑要面對諸多挑戰。
“首先是養老金賬戶的‘空賬’問題。”向國強說,我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模式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但長期以來“寅吃卯糧”,個人賬戶資金被用于當期支付,形成近2萬億元的空賬。“如果不做實個人賬戶,投資者何來選擇投資的資金。”
此前,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構成復雜,保障費用來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獨立,缺乏銜接,管理起來極為不易,個人賬戶內的資金極易被挪用。”
同時,向國強分析,“中國版401K計劃”可能要面臨諸多細節問題,比如“誰來做這個事情,是政府機構還是商業化運作機構?風險如何承擔?”
向國強表示,如果是專門商業機構來管理,管理費率會很高,并且風險完全是由個人來承擔。而在實際的運作當中,管理人會面臨業績壓力和排名等壓力,往往追求短期效益,風險較大。而如果是由政府部門管理,則會一味求穩,收益能否達到投資者心中的預期很難說。
據了解,2001年我國已經學習“401K計劃”,針對企業年金推出過類似的管理模式,但是至今已過去10年,這一市場依舊冷淡。
安全性第一
雖然困難重重,但資本市場對中國版“401K計劃”推出的期望頗高,畢竟在持續的新股快速擴容、限售股解禁套現的壓力下,低迷的股市急需一劑“強心針”。
中金公司分析員汪超根據2009年以來的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實際情況推測,若按50%的比例入市,“中國版401K計劃”每年至少可為A股市場提供2000億元-3000億元的增量資金,約為目前A股市場可入市資金的1/4—1/3,能有效解決A股市場的資金壓力。
不過,雖然資本市場對“401K計劃”異常渴求,但如果匆忙推出該計劃,其風險也會大增。畢竟作為該計劃的“鼻祖”,美國也并非運作得一帆風順。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就給美國“401K計劃”的安全性敲響了警鐘。在2008年11月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美國“401K計劃”總虧損額度近2萬億美元。超過50%的“401K計劃”個人養老金賬戶持有人將資金從股票市場轉移到非股票領域,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谷底將資金撤離股票市場無異于割肉,許多即將退休的美國老人個人養老金賬戶因此縮水近半,他們不得不延遲退休或推遲領取養老金時間。
隨后不到3年,美債危機導致的股市動蕩又讓“401K計劃”賬戶的持有人損失慘重。有數據顯示,美債評級下調以來,一個普通的“401K計劃”賬戶平均浮虧約1.2萬美元。
向國強認為,養老基金的投資風險管理至關重要。“美國養老金賬戶虧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監管放松,投資風險比較高。這給了國內養老金管理者一個重要警示,警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不斷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保證取得長期穩健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