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邱志勇
“國際板快成熟了,今年就或將推出。”這樣的聲音,最近聽得多了,但國際板是如何成熟的卻沒有人知道。而與此同時,也看見不少業內人士的文章認為,以法律和制度環境以及市場的資金面情況,目前并不適合推出國際板。
前幾日,復旦大學教授謝百三更是發表微博對國際板提出質疑,其微博中寫道:你怎么講理他都不理你,不公開解釋,不開聽證會,我行我素,還弄幾個對此事半懂不懂的學者出來大表支持,形成學術爭論的態勢和假象。其實,對國對民是不利的。
如果謝教授所言是真,那我們就更不理解國際板是如何成熟的了。
國際板或許像一只鴨子,煮熟了自然就不能讓它飛了,就得端上桌子讓饕餮之徒開懷大嚼。但問題是,這只鴨子你怎么也得先拔毛打理,下鍋煮煮吧。一拍腦門就說它熟了,不是很有點奇怪嗎?
創業板這只鴨子煮了十年,如今這道大菜尚且口感惡劣,深受詬病,國際板怎么就說熟就熟呢?
李志林博士近日發表文章對國際板推出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深表擔憂,他表示,國際板牽涉到多方的利益,有地方的、交易所的、大券商的、中介機構的、管理部門的等等。但利益再大,也大不過國家的經濟金融外儲的安全、社會的安全,大不過國民的財富的安全。
這樣的聲音,有關部門是否也應該聽一聽呢?國際板還是煮煮再上桌吧,茹毛飲血的年代畢竟早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