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24日,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已達233家。然而,在創業板新股發行依然如火如荼之時,新股破發、不斷縮小的市值、不斷創出新低的創業板指數,以及被媒體所詬病的名不副實的高送轉、高管大幅度減持套現等等現象,令投資者、機構等倍感擔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超高價及高市盈率推高了上市公司資產價值,加劇了市場的潛在風險;巨額的超募資金可能為創業企業粗放經營、盲目擴張提供空間。
近日,創業板指更跌至成立以來的最低點,創業板指數跌跌不休的原因是什么?它未來會走向何方?如何借助于創業板優化我國的創新機制,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更多創新型模式的誕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金融風險及金融監管,深化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和成長,使其真正做到創新型企業的助推器?
近日,在2011年第三屆中國(深圳)創業板高峰論壇上,來自財經領域的監管機構、專家、學者、企業家各抒己見。
□贏周刊記者 朱衛衛
創業板現狀堪憂
贏周刊:自2009年創業板推出到現在已經近兩年了,目前創業板的表現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周健男:從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在創業板掛牌上市以來,截止到6月24日,我國創業板已經有上市公司233家,已經上市的公司總股本達到346億股,流通股本達到111億股,共募集資金金額達到1732億元,平均發行市盈率65.99倍。
創業板設立一年多以來,市場總體來說運行平穩,市場各方參與積極有序,創業板的功能不斷完善,在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支持創新型發展、促進產能結構等方面的作用逐步顯現,達到了順利啟動、平穩運行的目標,正在朝著運行的方向健康發展。
肖亞非:推出創業板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高科技、高成長企業及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舉措。創業板自2009年10月推出一年多來,平均每個季度上市30家,平均融資金額達到8.4億元,占深交所總成交金額的67.3%,緊湊的融資機構,高額的融資金額,活躍的市場交易,充分顯示我國創業板的方向是正確的,也是初步成功的。
蔡達健:創業板首先是帶動了PE和VC的投資,現在這個趨勢是個好事情,過去錢是堆在二級市場炒股票、坐莊,現在這些錢已經被引向前端了,這對產業發展起了很好的作用,雖然才233家上市公司,速度還不夠快,但趨勢已經形成了,吸引資本到前端去。
畢竟創業板才出來一年多,我認為總的發展趨勢還是非常好,今后再配合新三板的出臺,在制度安排上能夠有利于更多的新企業,從新三板開始培育,最后可以轉板到中小板、創業板,這個體系就會非常好。
錢未必能帶來成長性
贏周刊: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從1月份的70倍下降到現在的40倍,特別是今年的新股發行中,破發率高達80%。這些數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白剛:創業板的企業是以高成長性作為標簽的,現在我們看到這種高成長面臨著破滅,實際上所有人都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我們如何從這個坑里跳出來?
我們應該反思自己對創業板企業的審視,我們之前沒有區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成長和增長是兩個概念,我們看到的很多企業只是具有高增長的可能性,我們把它叫外延的成長,比如說這個企業通過市場區域的擴張或者產品的增加,也就是說它開始通過并購同業或自己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帶來的實際上是量上的增長,這種增長一是有短期性,二是可能性受到質疑,因為它面臨著未來的競爭壓力。從歷史經驗來看,外延式擴張通常只能支持三年左右的時間。
齊政: 我們通過之前對企業的審視,應該回到對“成長”的理解上來,成長應該是質量的概念,真正的成長實際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我們不可能依賴招股說明書中所說的要素投入就能帶來企業的持續成長,尤其是我們看到那些優秀企業,它們從建立系統開始,歷經十年以上持續增長。現在的企業,理解這個概念的還是很少,這就對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無論是已經創業的,還是正在創業路上的企業,一定要明白,這個市場終歸會回歸理性,投資者不可能上了一次當后再上第二次當,這就需要你構建一個組織,構建一個系統。
創業板的企業或即將上創業板的企業、還在創業期的企業,都應該關注,也就是說去培育真正的成長基礎,只有在這一點上奠定了基礎,未來的成長才是可預期的,也才能對得起投資人對你的厚愛。
王守仁:錢也好,創新也好,這只是企業資源的一個方面,并不能說有了錢或者說有了創新就一定帶來成長,錢是企業的重要資源,那是不是有錢的企業都能有高成長呢?未必。說到創新,科學研究所的創新能力很強,它們有什么成長性呢?
對于創業板而言,除了有創新之外,更多的還是要打造綜合能力,特別是面向市場的能力,很多客戶通過我們保薦走向了創業板,我們也在分析他們的成長路徑和業務模式,更重要的還是怎樣面對市場,把自己的創新轉化成產品、服務,銷售給最終的用戶,給用戶提升價值,這樣才能真正帶來長遠的成長。
正視創業板存在的問題
贏周刊:創業板的諸多問題都為業界詬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問題?
周健男: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創業板市場也面臨著諸多新問題,引起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比如部分創業板公司創新能力不強,創新特點不突出,不符合創業板市場定位,部分公司成長性不夠,上市后業績出現下滑,創業板的發行市盈率過高,導致股價被提前透支,同時資金大量的超募,超募資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下,創業板高管紛紛套現和減持的現象也非常普遍。這些問題的出現和我國目前處在新興加轉軌的市場環境,和中小散戶為主的市場結構,創業板市場還需要一個積累、探索的過程有很大關系。
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我們在不斷推動各項制度改革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市場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市場的有序運行;另一方面,深圳證券交易所也一直堅持監管的理念,嚴格要求創業板的公司誠信運營,規范運作,管好用好募集資金,及時、充分、準確、完整地進行信息披露,給投資者展示真實的上市公司。
孫立堅:從宏觀的層面來講,今天國家在為創業板打開融資渠道上的思路上值得商榷。資金會跟著收益走,所以帶來的必然是高管的套現和一次一次的失望,今天我們首先要反思的是,我們的創業板真的應該成為結構調整的融資渠道嗎?
創業板給了民營企業很多資金,他們在干什么?今天的問題,我們能看到資金不缺,而創業板發展的概念僅僅停留在概念上,很多企業真的拿到資金去做國家扶持的創新方向,但做著做著就感覺自己沒有底氣,做著做著就感覺到這個東西跟打火機、紡織不一樣,這個東西是要人才、要創新的。
中國的資本市場不缺錢,中國資本市場的問題是靠什么來帶動盈利模式,很多企業把你的錢拿到手里,但它并沒有承諾把你的錢拿到手里后應該怎么樣。
蔡達健:三板到底是不是能夠給大家帶來這么好的預期,坦率講我個人覺得還不夠,最重要的就是轉板,這個板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標準和具體扶持措施。有一些企業還沒有完全成熟,但行業好,團隊好,有前景,它就會愿意去三板等待鯉魚跳龍門的機會,我希望能夠作出這樣的制度上的安排,讓更多的企業能夠在柜臺這一塊發揮作用。只有把優秀的企業分散到這些柜臺,才能調動更多的民間資本,形成一個完善的產業鏈,在各地布局,形成龐大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