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存款利率跑不過CPI,于是銀行資金開始進行大挪移。央行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4月末,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377億元,同比少增8325億元,其中,居民存款凈減少4678億元。在通脹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老百姓不再愿意把錢放在銀行這一個“籃子”里,轉而通過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分散風險,提高收益。存款“大搬家”現象背后,折射出老百姓在負利率時代對資產保值增值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無可厚非。
問題的關鍵在資金的流向。四千多億元的巨額資金到底遷向何方?據新華社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四千多億元居民存款的流向主要集中在銀行理財產品、民間借貸以及樓市三個領域。這就十分耐人尋味,買低風險、預期收益又遠高于銀行利息的銀行理財產品,其中的邏輯十分清晰,自是不二之選。以高回報為誘惑的民間借貸分流一部分居民存款,盡管風險很大,但也在情理之中。令人困惑的是,在各種嚴厲政策打壓下似乎是岌岌可危的樓市也獲得了資金的青睞,這就不得不令身在股市中的投資者感慨萬千了。
資金之所以仍然不懼風險而進入樓市,一方面固然是剛需所致。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投資者對樓市的未來有信心,認為樓市即使短期下跌,未來還會繼續上漲。所以手上有房的不肯拋,因為都限購了,拋了不是買不回來了嗎?而手中沒房的盡管暫時打消了購房的欲望,但大都在持幣觀望,一有風吹草動便會蜂擁而入。這樣的樓市格局,自然不會缺少投資者。
反觀股市,從來就不缺供給,不論市場如何風云變幻,新股都源源不斷進入市場,解禁股也不斷涌出,而最賺錢的銀行股卻不斷從市場抽走最多的融資。但中國股市怪就怪在供給巨大,但政策還在鼓勵加大供給。市場需求微弱,但卻不斷抽緊進入股市資金的繩索。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表面上看是針對銀行的,卻反而增強了銀行的議價能力。而股市卻月復一月地經受打擊而每況愈下。股市底在何方?越跌卻越沒底了。
招商證券《2011第一季度中國城市居民投資信心及投資意愿指數報告》中稱,2011年投資者對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各類投資熱情度進一步提高。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核心城市居民的投資信心指數和投資意愿與上季度相比都顯著上升。為何不能把這些資金引入股市呢?既然股市承擔著擴大直接融資的重任,那為何不通過積極的股市政策把市場中過多的流動性引入股市來承接擴容壓力,增加百姓財產性收入呢?我們老是在對沖、提準,消極地防范流動性,為何不能充分利用好寶貴的流動性呢?
房地產調控,目標對準需求,所以樓市還得漲;發展股市,目標對準擴大融資,所以股市還得跌。一個在限制,一個在發展,怎么就感覺那么不對勁呢?看來我們都很傻,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