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
上周末陸家嘴論壇不出意料地再次傳出監管層關于“國際板”的最新表態:越來越近了。在這歷史性的一步來臨之前,市場上也免不了因擴容預期而“焦慮”。
就中短期而言,國際板對于國內資本市場更多是制度安排的一次實驗,為中國全面開放資本市場和將人民幣推向國際做好準備。由此看來,過度擔心擴容壓力并無必要。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耿亮在今年“兩會”期間透露,目前上證所每年的發行上市數量目標僅為50家。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安排,國際板需要一個試點階段,其每年的上市數量可能只有個位數。境外跨國公司來國際板融資也會根據其在華業務需要,安排合理的融資額度。加上A股本身已經具備相當的總市值規模,國際板帶來的擴容影響有限。
其次,市場估值體系在短期內也不會受到沖擊。的確A股藍籌公司的估值要高于境外市場,但同一家公司境內外市場估值倒掛的情況也同時存在,比如上市銀行H股較A股溢價。國際板推出后,并不改變A股市場的封閉屬性,國內市場更多還是按自身規律運行。從長期來看,引入國際化的公司治理和監管體系有望促進A股公司的治理水平,從而給市場帶來正面影響。
倒是中國經濟本身證券化的速度始終沒有放慢的跡象。本周新股發行相對集中,除了深市的中小板、創業板新股各3只之外,上海主板也將有2只新股開始申購,市場擴容壓力較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股發行市盈率持續降低,本周發行的創業板新股金力泰首發市盈率僅23.41倍。另兩只創業板新股正海磁材和北京君正分別也只有32.45倍和42.86倍。
這種趨勢與今年以來創業板股票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以及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以來累積的政策效應顯現直接相關。隨著市場主體逐漸熟悉和適應這種新的定價機制,以及市場本身估值中樞的下降,新股“三高”的問題逐步得到消解。截至上周五,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已經下降到接近45倍,二級市場的估值水平對一級市場產生了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