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來,創業板股價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不少人將這稱之為是價值回歸,應該說是有道理的。一年多以前推出創業板時,通過機構詢價產生的發行價大大高出當時的市場平均水平,上市后又被大肆炒作,股價就更高得駭人。如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高價位再也支撐不住了,自然要回落。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可以視為是價格過高風險的釋放。
那么,創業板所遇到的,是否就僅僅只是發行價偏高,以及上市后股價也同樣偏高的風險呢?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其價格與市場平均水平接軌時,至少大部分風險是能夠釋放的。現在,如果以市盈率來衡量,創業板與中小板其實相差并不多,與主板中的中小市值股票,以及與主板中一些有題材的大市值股票相比,市盈率也不算太高。再考慮到創業板中的一些確有高成長性的公司的動態市盈率,實際上也已處于能夠被基本接受的范圍。這也就意味著,屬于創業板的這種非系統性風險釋放,現在已進入了后期。
但是,實際情況卻并不是那么簡單。通過對盤面的分析,人們發現創業板的另外一個風險正在積聚,這就是流動性風險——股票在交易過程中,由于缺少買盤而無法正常交易。說得簡單些,就是“有價無市”,交易陷入了中斷。最近一段時間的創業板股票交易,就已出現了這種狀況。部分股票的買盤稀落,五檔買盤合計的數量也不過幾手。由于沒有足夠的買盤,阻礙了交易的正常進行,盤面上出現了連續較長時間的“零成交”,本應該是很流暢的價格波動曲線,這個時候變成了斷斷續續、高低位置不同的幾條水平線。相當一部分創業板股票一天下來的成交量不過十來萬股,個別的甚至僅幾萬股,成交金額僅百把萬元。這種局面,與創業板剛推出時受到熱烈追捧的火爆場景,經常一天換手率就達到20%以上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照。不消說,現在看來當年的這種火爆場景也是不正常的,但問題在于時下的市況卻實在過于冷清了。在這樣的交易狀態下,那些擁有較多股票的投資者,就無法有效賣出,這意味著其變現功能弱化。而股市的特點就在于,如果拿了股票賣不出去的話,那么也就不會再有人會愿意買入股票,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市場的流動性也就喪失了。而一個沒有流動性的市場,是不能稱其為是有效市場的。
十多年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推出過創業板,現在看來,真正成功的很有限,大多數發展并不順利,有的干脆就關閉了。究其原因,其中一個就是缺乏流動性,買賣不活躍,以至投資者對其失去了興趣,企業也不愿意來掛牌上市。中國香港地區的創業板,開設時也曾熱鬧過一陣,但后來逐漸被邊緣化,參與者越來越少,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毅然選擇轉往主板上市。現在,這個市場基本上已陷入了停滯局面。有人總結香港創業板的經驗教訓,發現除了上市公司質量不佳以外,流動性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而在監管以及培育相應的投資者隊伍方面,也存在不少失誤。
再回眸我國內地的創業板一年多來的運行態勢,如果說剛推出時的過度火爆乃至投機盛行,是為其后來的大跌埋下了禍根,那部分成長性不佳、行業發展前景不明確的公司上市,則不但拖累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的質量,也令投資者選擇遠離創業板,弱化了吸引力,失去了相應的流動性。
從股價必要的彈性和市場流動性兩方面看,我國創業板要持續健康發展,還要做不少努力。此時,最需要做的應是嚴格把關,全力提高創業板上市公司質量,并且采取措施鼓勵措施,提高流動性。要不然,風險進一步累積,非但會對發展創業板造成困難,進而還將危及我國的科技創新事業。(作者系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