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欣
從2008年以來,汪建中一直是證券市場及媒體關注的熱點人物,不經意間,貌不驚人而“嘴”壓四座的他,竟然成就證券法制史上真實的“大滿貫”:2008年10月23日,中國證監會對他做出了行政處罰;2010年,北京的檢察機關以其操縱證券市場罪提起刑事訴訟,10月28日,操縱股價刑案在北京二中院開庭審理;2011年3月,股民訴汪建中操縱股價民事賠償案為北京二中院受理。這種兼有刑事制裁、行政處罰與民事賠償的案例在中國還很鮮見,在我記憶中,個別案件中曾經出現過,但也是同案公司與個人責任混雜,而像汪建中這般一人領受的,屬于絕無僅有。
實際上,汪建中的涉案范圍還更廣,為了逃避查賬與資產凍結,他讓他的三個哥哥及前小舅子幫他轉移資產,結果引發了2010年7月22日在合肥中院洗錢罪一案的開庭,他的這些親屬都被刑訴,而他的老父親及他二哥的丈母娘含恨自殺,搞得家破人亡。
所謂操縱股價,是指少數人以獲取利益或減少損失為目的,利用其資金、信息等優勢或濫用職權,影響證券市場價格,制造證券市場假象,誘導或致使普通投資者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做出證券投資決定,擾亂證券市場秩序。
根據《證券法》、《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及《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認定指引》(試行),中國證監會可依法對操縱股價行為予以行政處罰。
根據《刑法》第182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及《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檢察院可依法提起公訴,對操縱股價人予以刑事制裁。
而根據《證券法》第77條,投資者也可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操縱股價人承擔侵權民事責任并賠償投資損失,2007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在全國民商審判工作會議(南京會議)上發表講話,明確表示操縱股價民事賠償案件,法院應當受理,相關操縱股價民事賠償的司法解釋目前正在起草中,而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中,規定了操縱證券交易市場糾紛案由。
從深滬證券交易所設立以來,因操縱市場受到刑事制裁和行政處罰的案件,已有41起,影響較大的操縱股價案件有億安科技案、中科創業案、德隆系案件和汪建中案。
這次,中國證監會認定,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29日間,汪建中利用其實際控制交易的9個證券賬戶,交易38只股票,操縱證券市場共計55次,累計買入成交額52.6億余元,累計賣出成交額53.8億余元,非法獲利共計1.25億余元,汪建中構成了操縱證券市場行為。故對汪建中進行行政處罰,沒收汪建中超過1.25億元的違法所得,并處以罰款1.25億元,同時,對汪建中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并將該案移送司法機關。這一罰款是中國證券市場中僅次于億安科技案的第二大罰款。
汪建中刑事訴訟案正在進行中,我們將拭目以待。而即將到來的汪建中民事賠償案,筆者認為存在著三大懸念,令人關注。
懸念之一:由于汪建中操縱股價刑事訴訟案在訴,尚未審結,除非裁定汪建中無罪(這種幾率很小),汪建中一定會運用程序,上訴至北京高院。在這過程中,對于沾上身的操縱股價民事賠償案,汪建中一定會以“民就刑”的理由,要求暫停審理操縱股價民事賠償案,法院對此會同意嗎?
懸念之二:目前,汪建中民事賠償案的原告所依據的是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在處罰決定中,羅列了其操縱股價的時間范圍共17個月,操縱次數55次及涉案的38只股票名稱,但沒有細寫,這樣,對民事賠償訴訟便可能產生障礙,因為操縱股價民事賠償案的原告及其交易行為,是要有一定規范的:一是適用于善意投資者,并且其已受到損失,二是必須與操縱股價者同時在交易,并且是反向交易。對于后者,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反映得尚不明晰,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訴訟存在一定的敗訴風險。解決之道是,最好讓證監會公開其中的細節。
懸念之三:操縱股價民事賠償目前已能被法院立案,但審理標準尚存欠缺。操縱股價民事賠償必須面對相應的民事責任范圍問題、民事責任主體問題、因果關系認定問題、損失計算方法與標準問題等。對此,筆者呼吁最高人民法院早日出臺操縱股價民事賠償的司法解釋。
(作者系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著名股市維權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