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在今年的兩會上,提高個稅起征點的議案最受關注,這可謂是與普通百姓最切近的建議。
個稅調整是整個國民收入分配體系改革的切入口,是提高人們收入水平的最基礎措施。從現實情況看,按平均匯率水平計算,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民收入平均水平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增加普通人的收入,勢在必行。不過,光增加收入還不夠,還應當想辦法讓百姓手中增加的收入保值增值。
筆者以為,讓百姓手中增加的收入與資本市場實現無障礙對接,是實現保值增值,進而助推經濟結構轉型的一種有效途徑。而且,在有效的政策安排下,這將是一種多贏的選擇。
首先,居民可將剩余資金與國內最優質企業資源對接。
上市公司是國內經濟領域最活躍的經濟單位。居民將手中富裕資金投入資本市場,不僅是支持了這些行業領軍公司的發展,而且間接支持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并通過成為股東、債權人等形式分享上市公司的經營成果,進一步分享國內經濟的成長。
這樣做,還可以實現富余資金向財富的轉化,在實現保值增值的基礎上,真正形成“財產性收入”。
其次,資本市場上聚集了多種風險偏好的產品,可以實現與各種風險需求的居民財富對接。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資本市場已經初具規模,除了債券、股票、基金幾樣老產品,還新開辟了商品期貨、股指期貨、外匯、黃金等多樣性交易品種。與此同時,股票市場層次不斷健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還有籌備中的國際板。債券市場除了比較為人熟知的國債、地方債、企業債、公司債、可轉債,還有剛剛興起的資產支持證券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等。基金的品種創新更是如雨后春筍,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風險偏好不高又渴望博取一定收益的投資需求。而這一切是各種期限不同的銀行儲蓄無法比擬的。
第三,居民收入的流入將一步步壯大資本市場。
國民經濟的增長需要資金,城市建設需要資金,企業發展需要資金;同時,居民手中增長的收入需要出口,需要保值增值。資本市場恰好為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對接提供了接駁口,為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對接提供了平臺。因而,資本市場可以看做是一個服務大眾服務企業服務國民經濟的蓄水池,并在居民收入不斷流入的支持下一步步壯大規模。
可見,居民收入通過各種形式進入資本市場,一方面支持了國內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實現自身財富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在財富積累之后,居民更有愿望和動力將部分財富轉化為消費,而消費行為又進一步支持了上市公司。這可以發揮壯大資本市場,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的作用。而這部分資金通過資本市場,在虛擬經濟體中成長成熟,再進入實體經濟中真實地發展生產力,實現真正的良性循環。
當然,真正實現這一切還需要各方政策做出有效的安排。一方面,資本市場中的各項規則要透明,各交易主體要秉承三公原則,齊力營造一個誠信的交易環境。不僅上市公司要誠信經營,及時準確全面披露真實信息,對股東給以真誠回報,努力擔當社會責任,投資者也要認真遵守交易規則,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信息的識別和判斷能力,樹立價值投資理念;同時,針對市場參與各方的監管措施也需要不斷完善,以提高市場效率。
另一方面,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十二五期間,資本市場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對于資本市場的政策基調要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讓投資人感受到政策的呵護和關懷,如交易稅費的減免,紅利稅費的減免,IPO發行方式向中小股東的傾斜等,從而引導居民增長的收入順利進入資本市場實現多方共贏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