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證券市場二十周年:向上生長 > 正文
1990年到2010年,中國證券市場走過了第二十個年頭。如今它正如一個青年人,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偶爾會犯些小錯誤,從中吸取教訓,然后更加健康和壯大。
他還是一個非正常成長的年輕人,從一出生就被賦予了太多的希望和呵護,被寄予了太厚重的責任。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些長輩,目睹了他們的出生和成長、時時給予鞭策和激勵、處處送出關懷和溫情。
在二十年之際,他們對這個青年人有什么話要說?哪一些成長的故事令他們記憶深刻?他們如何憧憬和規劃他的未來?
新浪財經陸續推出“二十年記憶”約稿,由親歷證券市場二十周年的代表人物來為您講述他們的“二十年記憶”。
央視證券咨詢頻道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
為什么中國股市二級市場的賭風久盛不衰?為什么中國股市利益輸送如此方便?為什么中國股市發行價居高不下?為什么中國股市監管成本越來越高?一系列的問題都基于中國股市始終未被革除的一顆毒瘤——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價被人為操縱!
解釋一下。這是中國股市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價”遠遠高于“新股發行價”。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人為操縱”的結果,原因是“負責做開盤價”是股票承銷商對企業必須做出的承諾。實際上,在新股開盤的一瞬間,“做價”十分容易,因為在這個關鍵時點上,拋盤很小,“做價”成本很低。
歷史成因
1994年,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舉辦了一個“關于資本市場規范發展”的座談會,在這個會上,作為中華工商時報證券版的主編,我第一次提出了“新股首日開盤價被人為操縱”的問題。當時還和幾位券商代表發生過爭議。
此后,我與當時中國證監會的高層領導也交換過意見。這位領導告訴我:這個問題“會里”(指證監會)不是不知道,而是現在不宜嚴管。這位領導告訴我:中國股市正值發育初期,培育更多的投資者進入股市、擴大股市規模是當務之急。如果按照“國際規范”去做,雖然可以抑制“新股首日開盤價的操縱”問題,但一、二級市場的差價消失了,那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就很難受到鼓勵,這將不利于股市的發展。
當時我想,既然證監會已經知道這種市場“操縱”行為存在而且有害,那日后就一定會予以解決,我也就沒再提過此事。
但是,今天的情況愈演愈烈。以中石油為例,16.7元發行,首日開盤價高達48.6元。我的問題是,誰希望在48.6元買進中國石油?如果48.6元是市場認同的價格,那為什么當初不以48.6元的價格發行,而是16.7元?又為什么48.6元開盤后,會一路跌到11元?很明顯,近31元的價差是做出來的,是市場“操縱”的結果。股價過度下跌也是當初被“操縱”的必然后果。
縱觀中國股市歷史,類似事件比比皆是,尤其是股市處于熊市之時,新股幾乎無一例外地高開低走。而這種“操縱”,讓操縱者和權貴實現巨額利潤的同時,卻給二級市場投資者留下了長長的苦難。
危害深遠
第一,證監會多次改革新股發行制度,但始終沒有解決新股高市盈率發行的問題。為什么?毋庸置疑,關鍵正是一、二級市場之間巨大的價格落差始終存在。正因為這個價格落差,使得數萬億元資金堆積,而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堆積必然導致股票在一級市場的供不應求,必然導致新股發行價格高漲。
第二,堆積在股票一級市場的資金真想投資股票?其實誰都知道,這些錢不屬于真正的股票投資人。它們要么是企業向銀行借來的周轉金、要么是有權有勢的人從貨幣市場拆來的超短線資金、或者是其他各類來路不明的資金。它們不會長期持有股票,而只是為了獵取一、二級市場的差價。這使得市場發行中簽率極低,真正的股票投資人想買但買不到新股。
第三,20年來,“打新股”堂而皇之地成了中國股市一種特有的、近乎無風險的贏利方式,這為腐敗留下了溫床,利益輸送合理合法地從這個點展開。
第四,“新股首日開盤價被人們操縱”意味著中國股市從新股發行的第一時間,就被炒短線的投機客所控制。大戶、豪客占在一、二級市場之間賺足了利潤,卻把所有風險都甩給了二級市場的投資人。
第五,面對發行時就已經失去價值的股票,二級市場投資者會做怎樣的選擇?毫無疑問,它們不會長期持股,而把股市二級市場當成賭場看待。
可見,如果不管好“新股首日開盤價”,中國股市將永遠不會具備投資價值,新股發行的改革就永無成功的可能性。
規范的市場
1999年,我在央視制作大型系列電視片《資本市場》時專門研究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新股發行制度,再說一遍和大家分享。
首先,在發達的市場上,市場有一種自然的市場約束機制。如果新股首日開盤價很高,而且交易活躍,那么上市公司會認為承銷商把自己的股票價格賣低了。這樣,其他證券經營機構就會乘虛而入,離間上市公司與股票承銷商之間的關系,并搶走這家股票承銷商今后對這家上市公司的生意。所以,股票承銷商一般不敢亂來。
其次,發行定價關乎承銷商的聲譽。承銷商最重要的資源不是上市公司,而是常年和他們綁定在一起的投資者、尤其是大客戶,正是因為這些大牌投資者相信這家承銷商,承銷商才會擁有股票承銷業務。所以,它們不敢坑害那些經常是大筆購買、長線持有的投資者。承銷商本來就是一手托兩家的生意,但往往承銷商寧可得罪一點上市公司,也不愿意得罪自己的大客戶。
第三,經過許多年的實踐,市場一般認為,股票發行成功與否,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是:在股票開盤后的20個交易日內,其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不超過股票發行價格的正負15%。正因這樣的共識,承銷商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避免落得發行失敗的罵名,它會以多種法律允許的方式維護這家公司的市場價格。這種行為,通常被圈里人稱為“做市”。
第四,為什么新股需要做市?成熟的投資人通常認為,由于市場認知度比較高、經營經歷過時間的考驗,所以“老股票”一般風險比較小,而新股風險大。這與中國差異甚大。所以,為了給市場一個認知的時間,承銷商必須在一段時間內維護這只新股的流動性。這是新股發行的行業規則性約束。如果一家公司上市的開盤價遠遠偏離發行價格,這很容易招致管理者的過問。
第五,至少交易所就會出面詢問情況,承銷商和上市公司都必須予以合理的解釋,否則將報請證券監管部門調查其是否存在“操縱”行為。這是新股發行的強制性監管約束。
從這么一個小小的點上我們可以看出,盡管中國股市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距離發達的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股市的制度建設遠未完成。比如,近年來,管理層不斷地探索新股發行機制如何公平的問題,但往往無效。
為什么?客觀地說,這樣的討論不過是“如何切蛋糕”的討論,是把“新股發行的巨大利益分配給誰”的問題。這是一個重大的誤區,新股從發行到上市的過程中居然存在如此一塊巨大而無風險的利益,這本來就是一塊不該存在的蛋糕。
當然,這樣的問題的存在,還基于一個更加久遠的潛意識——新股發行偏重企業,利益向上市公司傾斜,而輕視投資人,在它們的意識中是:這么貴你還買,活該。但殊不知,這樣的潛意識從根本上扭曲了中國股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