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證券市場二十周年:向上生長 > 正文
他還是一個非正常成長的年輕人,從一出生就被賦予了太多的希望和呵護,被寄予了太厚重的責任。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些長輩,目睹了他們的出生和成長、時時給予鞭策和激勵、處處送出關懷和溫情。
在二十年之際,他們對這個青年人有什么話要說?哪一些成長的故事令他們記憶深刻?他們如何憧憬和規劃他的未來?
新浪財經陸續推出“二十年記憶”約稿,由親歷證券市場二十周年的代表人物來為您講述他們的“二十年記憶”。
尉文淵 上海證券交易所首任總經理
以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為起始標志,中國資本市場已逾二十周年。作為創建時期參與工作的親歷者,我深感這是一個非凡的歷程。
二十年前開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依我個人的工作體會,應是一個“早產兒”,是被1989年那個特殊的年代所催生出來的。當時,為了消除國際國內對中國是否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的疑慮,中央毅然作出決定開放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浦東,并同時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
當年我接待的國際賓客中有人表示,中國的政治像個迷宮,在人們以為中國的改革要停頓甚至倒退時,突然宣布建立證券交易所,那可是西方資本主義最典型的市場經濟組織體系。因此,那時圈內對這個舉措的理解也是“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
從當時的各種條件來衡量,建立市場也是十分勉強的。沒有公司法,偌大的上海找不到幾家像樣的股份公司,開市時四處挖掘出來的上市公司,后來被稱之為了“老八股”。
其中,最小的愛使股份,總股本僅為40萬元人民幣。證券交易所首批16家發起會員,其中有五家是為了充數的城市信用社,有的營業場所面積僅為二、三十平方米,沒有證券交易方面的法規,市場交易活動全靠證券交易所的規則自律。連我本人在內,幾乎無人知曉該如何去有效地組織運行這個市場;沒有投資工具,清一色的散戶投資結構,市場面對的是成千上萬承受風險能力孱弱的“股盲”。
但是,這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誕生的“早產兒”,承擔著在社會主義國度和計劃經濟的“沃土”上使中國資本市場破土而出的歷史責任。它不僅要在匱乏的資源基礎上克服各種艱難,建立起相應的市場體系,擺脫計劃經濟手段的管控,盡快發揮其市場化籌融資的功能,為資金極其缺乏的經濟活動“造血”;
同時,它還要突破意識形態領域的束縛,在姓“社”、姓“資”的爭論中,在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框架中,尋求擴大發展非公經濟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促進所有制體制的改革;面對投機倒把、不勞而獲、寄生蟲等政治鄙視,它要組織推動和服務于大眾參與股票投資,形成廣泛私人資本和民間投資活動,造就一支市場經濟的生力軍。
幸運的是中國資本市場從一個先天不足的幼小“早產兒”起步,做過一些在今天看來屬于問題叢生的制度設計。但是她伴隨著中國改革發展的步伐日益壯大,今天的人們難以設想,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現在以數千計的融資金額,眾多強大的上市公司及其領銜的各個產業,數以億計的投資隊伍及其充盈的民間財富,乃至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會是怎樣?
我相信當年沒有人會預見到二十年后中國資本市場會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