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翠筠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和諧創造財富,”“金品立世 共贏通惠”,這些口號在今天依然被掛在紫金礦業公司網站主頁的底部,并配合以青山綠水的動畫背景。紫金礦業污染事件發生后,這家企業網站上的裝飾點綴,讀來別有一番諷刺意味。
如今,紫金礦業停牌已成現實,其環保釘子戶角色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底,在紫金礦業銅礦濕法廠的所在地上杭,當地群眾對這一事件的主角更是深惡痛絕。一次又一次滲漏事故的接連發生,更讓人們不得不拷問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是否形同虛設。
企業信息披露的缺失
針對紫金礦業環保門事件,記者走訪了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馬軍看來,紫金礦業環保門事件所產生的惡劣影響,很大程度源于企業信息披露環境的不健全。
在馬軍看來,紫金礦業的環保門事件再次體現了企業在生產經營及日常運行過程中,沒有注意到環境保護而給自身的各方面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這一次紫金礦業事件再次提示企業有可能成為很大的環境風險的來源,同時也可能成為潛在的公共健康威脅。企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波及附近社區,引起公憤。而這次事件更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投資者利益的極大損害,這也是這次事件與以往類似事件不同的地方。一直以來,一些企業的環境污染和排放事件給環境和社區帶來較大危害,這樣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而這次事件的獨特之處在于,紫金礦業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引發的環保門事件涉及到企業的核心資產,核心資產當由于受到環境的問題而引發股價下跌,從而引發隨之而來的投資者損失。之前英國的BP墨西哥灣的石油泄漏事件也是如此,并且其產生的影響更為嚴重,英國BP公司為此做出了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前所未有的天價賠償。
類似的事件之所以為人們所關注,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影響,就是因為事件涉及到了投資者的利益,環境保護缺失迫使環境風險轉化為商業風險和投資者的風險。同時,事件也反映出了企業在信息披露的層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雖然全社會在信息公開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是在企業信息公開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企業信息的不披露在目前往往被企業認為是自保的手段,但是每當東窗事發的時候,就往往木已成舟,到不可回轉的地步。而在國外,很多企業都愿意將自身的問題第一時間公之于眾,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事情愈演愈烈的時候,也不至于企業遭受巨額的損失,或者說事情不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于是,他們寧愿花費精力和資金、技術等手段來對剛剛出現的問題做出回應。而在我國,企業對環境違法記錄還很多采取一個不報或瞞報的態度,信息公開的認識水平相比較國外來說,還處于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
據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的研究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3月1日,175家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存在可公開獲取的環境違規記錄。百分之十六以上的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在大陸有環境違規記錄,環境違規記錄共有超過750條。這些企業包括港股企業、H股企業和紅籌股企業,在這三類企業中出現過違規超標的香港本地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同時。違規超標記錄數量最多的是H股企業。而紫金礦業就是這H股公司中的一員。自2005起年,紫金礦業分別在河北、新疆和貴州出現不同的環境違規情況,其中一些違規和事故造成有毒有害物質排入當地水體,據新華網報道,“2006年12月27日,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的貴州紫金公司貞豐水銀洞金礦尾礦庫發生子壩滑脫,約20萬方含有劇毒氰化鉀等成分的廢渣廢水溢出,流進下游已廢棄的小廠水庫,部分進入當地農民仍在使用的白墳水庫。”
因此,在證券市場,對于企業進行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是一個亟須完善的過程,證券市場應該強制性的要求上市的企業進行信息的公開,違反環保部門的法規記錄或者重大的污染事故處罰記錄等都應該進行及時的披露,而這些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要求,這顯然不能體現出其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責任。
社會責任緣何缺乏動力
去年9月份,環保部聲明紫金礦業這家企業在環保工作方面存在問題,但在當時,紫金礦業明顯并沒有認真關注這一事件,企業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在第一時間就可以發一個聲明,表示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而我們正在研究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等。可以想到,當時肯定會面臨壓力,股價也肯定會因此而有所影響,企業要對此付出,也無疑會減少其利潤,但是卻絕對不會把自己逼到今天的地步,形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或許企業贏得了一時的股價穩定,但最終難逃紫金礦業這般結局。
而在目前,大部分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不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污染控制的技術是存在的,因為這些生意不是只有某單個企業在中國做,在全世界范圍內類似的生意早就在做了,甚至在污染控制比較嚴格的地區也在做類似的產業,而這些企業之所以能一直的做下去就證明這些污染在控制層面不存在問題。而在資金問題上,像紫金礦業這樣的企業也明顯不存在缺口,因此在資金和技術都具備的條件下,控制污染顯然易于實現。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紫金礦業做不來的話,其他的企業更是望洋興嘆。
當技術、資金都不是問題的時候,恐怕剩下的就是實施層面了,這時候,責任感和動力就成為關鍵因素。如果有一種動力來促使企業將技術與資金進行整合,用于最需要的地方,企業的悲劇自然不會發生。然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動力卻往往很難激發,于是這種動力的培養就成為一個需要社會各界都應該去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事實上,政府監管、法院積極介入環境訴訟都是動力的來源,而當這些渠道都遇到堵塞或障礙的時候,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動力來源和途徑。通過各方面的參與對企業形成一個多方的壓力,或許就可以推動企業不斷地做好環保行為。
企業公民的基本面
企業公民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如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備受追捧,但是,目前有很多企業將履行社會責任理解得過于片面化,他們往往去為一些項目捐款,去資助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或者興建校舍、植樹造林等等。這些活動其實都是好事,但是很多卻帶有浮夸的色彩。當企業的污水管道還在滾滾排放的時候,即使你同時付出了再多,也無非是給人們一種虛張聲勢的印象。
“公益的活動不是不可以搞,公益的參與也不一定要企業親力親為,它可以用資金去支持一些更專業的機構,但是這樣的公益方向的活動應該是被看做錦上添花的活動,而這個錦就是指企業必須要首先將它自己的基本面做好。”馬軍如是表示。企業起碼要守法,公司不能游走于法律之外。而在目前,企業在一般的法律法規上都還是比較收斂的,但唯獨環境法就很難保證了,為什么只有這個法律企業敢違背,也是一個深思的話題。把污染控制好,對周邊的環境和社區不能有損害的作用,這是最基本的。企業在這邊排放污水,即使在幾千公里之外植樹造林也最多就是能起到一個想要漂綠自身形象的作用。因此,基本面做不好的話,不但會受到大家的質疑,就連出發點都可能會受到懷疑,所以,企業還是應該先回到基礎層面,基礎面做好了,錦上添花的工作也未嘗不可,甚至是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向國外的企業一樣去成立一個獨立于企業之外的基金會,不是為了企業的形象宣傳或自利的一種手段,而是聘請專業的專家和人員來進行回饋社會的項目運作。
企業公民是一個人格化的概念,而無論如何,要求企業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首先就應該從守法做起,把自己的基本面做好。無可厚非的是,企業的核心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現代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對諸多方面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公眾就期待企業對更多的環節負責,這樣也就超出了它原本狹義上的企業責任的部分,從而被稱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或者我們也可以將社會二字去掉,這一責任就不只是對待股東,而且還包括其他的利益方:包括股東、投資者、企業管理層、員工、周邊社區、供貨商、客戶企業、銀行、政府監管部門、公益組織、媒體、專業研究機構、法律界人士等等或遠或近的相關利益群體。紫金礦業污染事件觸犯了很多方面的利益,環境、社區、股民、投資者等,如果相關信息披露及時,不僅可以減少普通股民的損失,而且能在第一時間更好地對這一事件從各個環節加以妥善處置,這樣一種信息披露制度的匱乏,甚至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恰恰是全社會應該深刻思考并檢討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