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葉檀
北京時間10月12日19時,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伊頓·威廉森。奧斯特羅姆是因為“在經濟治理,尤其是對普通民眾作出的貢獻”而獲獎,威廉森獲獎歸因于“他在經濟治理分析、尤其是企業邊際領域方面的貢獻”,新制度經濟學再下一城。
筆者不想卷入中國人為什么不能獲獎的討論中,只想從匯金增持這個案例證明,為什么政策經濟學在中國會大行其道,并且還會繼續下去,發揚光大。
10月12日,工行、建行與中行三大行發公告稱,匯金再度出手增持共逾5000萬股,而且一年內仍將持續增持,周一的市場出現了喜氣洋洋的開盤景象,可惜好景不長,收盤時三大行股價全部下跌。
市場人士對匯金增持舉動作出解讀大都正面,或認為可以沖銷10月27日工行全流通對股市的負面影響。因為財政部和匯金持有的2360億股工行A股即將解禁,匯金此舉可以維護投資者的信心和股價的穩定,同樣可以庇護不斷擴容的股市,以保證創業板能夠順利推出。有朋友甚至根據匯金的宣布節點,而判斷出政府需要的市場底部。事實上,由于三大行H股解禁期滿,與其說是為了穩定股市,匯金從去年開始的增持,不如說是填平外資撤離造成的大坑。
筆者關注的倒是另一個問題,匯金如此大動干戈,是否涉嫌操縱市場?隨著匯金屢屢公告增持,對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投資者在追逐社保基金、追逐明星基金經理之外,又有了追逐匯金的動力。匯金的性質與作用亟須明確、固定。
從性質上看,匯金并不是類似于香港盈富基金那樣的平準基金,而是三大行的大股東,在中國金融業以及中國證券市場有一言九鼎的作用。10月12日,有媒體披露,證監會希望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及其子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于2013年5月31日前整合完旗下10家證券公司股權,以達到“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匯金有可能成為證券市場最大的券商。誠然,多數上市公司都有控股股東,但是如匯金這樣成為幾乎國內所有重要金融機構的控股股東,則相當罕見,這意味著匯金加上另一大股東財政部,就可以給中國金融機構基本定價。
可見,匯金并非如香港盈富基金那樣的平準基金,不以全體股民的利益與中國金融業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而是有自己獨立的利益,就是保值增值與財富最大化。如果匯金增持如一些投資者所想,就是為了政策托市,匯金將如何面對自己的大股東身份?如果匯金增持只是出于大股東的利益考量,這樣一個一言九鼎的金融巨無霸增持減持本身,就足以在市場掀起滔天巨浪。可以讓先知先覺者在金融上市公司增持公告前潛伏其中獲得不菲收益。同時,匯金事實上起著政策代言者的作用,人們通過研究匯金的投資舉措,來揣摩政策含義。
允許匯金以大股東的身份對中國資本市場隨時進行調控,今后中國金融業包括股市金融板塊的價格就控制在匯金等公司的手中,所謂建設股指期貨等等設想不過是鏡花水月。試想,誰敢在一方獨大的市場中充當匯金的對手方?
金融學家用少部分精力花在市場定價研究上是可笑的,大部分時間用來追逐政策變化、追逐標志性的國有控股大股東的行動理所當然,因為價格由大資金決定,而匯金等國有控制的資金是大資金的當然代表。僅以資本市場而論,我國繁衍出的是政策經濟學,而不是與中國實際情況相匹配的制度經濟學與市場定價理論,想來其他領域也大同小異。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要強調的是,匯金的增持行為與增持公告并不違規。按照上證所2008年頒布的 《上市公司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行為指引》規定,擁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權益的股份達到或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30%的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 (以下簡稱“相關股東”),自上述事實發生之日起一年后,每12個月內增加其在該公司中擁有權益的股份不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2%的行為,相關股東應當在首次增持行為事實發生之日,將增持情況通知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在次日發布股東增持公司股份的公告。三大行公告匯金“近日”增持而不是“前一日”的增持行為雖然有些小瑕疵,卻無傷大雅。不應忽視,在合規的背后,遮蔽的卻是我們對于中國資本市場定價機制缺失這一本質問題的思考。
大部分時間揣摩的是政策的微言大義,諾貝爾經濟學獎在何處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