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五糧液遭證監會立案調查 > 正文
千龍財富北京消息 9月底,證監會通報對五糧液案調查的進展:現已發現五糧液涉嫌存在三項違法違規行為。10月9日,著名經濟評論人葉檀在其博客上發表文章指出,五糧液幾乎犯了上市公司治事的所有大忌,完全在給國企抹黑,讓人產生惡性聯想。
如果不被調查,沒有內斗,中國白酒行業的標竿企業五糧液還會在中國股市“喝酒吃藥”的氣氛烘托下,成為投資者的壓箱底股票。
9月23日,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通報對五糧液案調查的進展:經初步調查,現已發現五糧液涉嫌存在三項違法違規行為,分別是未按規定披露重大證券投資行為及較大投資損失,并導致財務報表虛假記載;未如實披露重大證券投資損失,而涉嫌虛增利潤;披露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存在差距。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五糧液的行為,涉嫌違反了《證券法》第六十三條:發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規定。
諷刺的是,這家標志型國有企業幾乎犯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與企業管理的所有大忌,如此標志,不如說是反面典型,完全在給國企抹黑,讓人對國企的內部治事產生惡性聯想。
證監會披露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公司對投資者極不誠實。五糧液控股子公司向五糧液集團借款8000萬元,由亞洲證券委托理財,最后虧損5500萬元;2000-2002年,五糧液以關聯公司名義投入2000萬元進行證券投資,最后形成520萬元投資損失;此外,2000-2005年,五糧液投資1.3億元委托中科證券理財,2007年中科證券破產后,五糧液申報債權,2008年收回中科證券破產財產分配資金458.81萬元。但公司不僅未在財務報表中向投資者公開信息,反而虛增利潤,在證監會介入調查后一再表明問題不大,給深套其中的普通投資者造成了數十億元人民幣的慘重損失,同時給予自己的信用以致命的最后一擊。
五糧液還有內幕交易嫌疑。據媒體披露,從2001年直到2004年,通過在成都證券的賬戶瘋狂自炒,除了申購新股之外均是五糧液自己的股票。數次大舉買入的時機均與五糧液的利潤分配方案推出時間相吻合,涉嫌操縱股價和內幕交易。令人稱奇的是,瘋狂自炒居然不合常理地出現巨額虧損,這筆損失被刻意隱瞞,自然也就不可能追究幕后獲益者。上市公司操縱股價,是對資本市場公平原則的顛覆性破壞,使市場秩序蕩然無存。
五糧液的內部利益輸送同樣令人咋舌。內部利益輸送動輒上億元人民幣。據披露,五糧液計劃用38億收購普什公司,其中有10多億元被王用于采購報廢設備,一天都沒使用過。此外,投資超過10億元的境外3D立體防偽包裝項目,該技術在境內未取得任何專利權且屬于過期技術,而境內同類項目開價不超過1億元。
五糧液最大的經銷商銀基集團亦因涉嫌假出口、又欺瞞海關走私返回等違法行為,進入香港證監會和廉政公署的視野。業內人士稱,由于出口價格遠低于國內經銷商出廠價(468元/瓶),這些以極低價格“出口”的五糧液,幾乎絕大部分均以走私的方式返回了國內,在國內低價傾銷(比國內五糧液市場價低100元左右),五糧液為什么價格總是上不去,這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為了內部人的利益,五糧液的權貴高管一手擾亂了五糧液的市場秩序,將稅收與股民利益全都納入內部人腰包。
原五糧液股份公司董事長王國春一手提拔的劉中國成為五糧液負責銷售的副總,兼五糧液進出口公司法人代表。劉中國與五糧液集團其他高層在該公司均有股份,劉以王國春的名義占有股份,一個五糧液經銷商表示,“每瓶酒劉中國起碼可以掙到10元。”王國春的兄弟王國學、王國輝身家都不下10億元,人稱“學哥”、“輝哥”,在全國酒界是有名的大佬。連當地的一些高官子弟都競相分羹,要多少錢才能填滿劉中國等人的壑欲?
從體制上來說,五糧液之弊深刻地體現了上市公司行政主導與利益輸送并存格局的腹心之疾,所謂行政主導,難免利益一體化之下的內部人控制;如果說內部人控制,高管任免又掌握于地方政府之手。
五糧液公司的關聯交易規模之大算是中國股市的翹楚。據五糧液股份公司披露,過去兩年,每年五糧液集團與五糧液上市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數額均為60多億元。五糧液集團與五糧液上市公司克隆品牌,代工生產,無所不用其極,完全沒有考慮到品牌的誠信度與未來的發展。
一切源于利益失衡。由于五糧液集團并未持有上市公司的任何股權,因此也無法將上市公司收益納入集團的經營業績,通過關聯交易最大限度將上市公司的利益轉入集團公司,進而轉入內部人手中。內部人控制難除,就是因為內部人需要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內部人的官職任命,由行政權力行使。集團董事長王國春和股份公司董事長唐橋的任命既不由控股股東不由股東大會說了算,而是由“省委省政府決定”,并由省國資委直接任命。連劉中國的任命也由省國資委正式發文。2005年2月,省國資委正式任命劉中國擔任五糧液集團董事會董事。從目前披露的事實來看,省國資委既沒有盡到監管之責,也沒有建立市場化的內部治理結構,他們掌握的人事大權,究竟達到了什么目的?
縱觀五糧液這一怪異的公司,幾乎集所有惡性交易之大成,所有的制度形同虛設,公司高管或者說蛀蟲們不惜以敗壞上市公司形象與品牌的方式,謀求內部人利益。這一公司的存在,給認定國有公司能夠通過上市、建立董事會制度,改變公司治理環境的理論以沉重的打擊?董事會起到作用了嗎?在某些強勢上市公司與地方官員眼里,股東大會只是塊可有可無的擦腳布。而董事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上已經貓鼠同眠。
此次五糧液之事曝光,實屬偶然。上市公司新老董事長權力交接是導火索,媒體的介入是發酵劑,現在普通投資者可能提起索賠是后續刺激點。
建立公平的資本市場,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只要讓不法獲益者傾家蕩產對受損者進行民事賠償,只要讓股東大會中普通投資者通過類別投票制擁有發言權即可,央企何必路遠迢迢到國外招聘什么外部董事?證監會的調查仍在繼續,目前的結果有避重就輕之嫌,讓我們拭目以待,看是一場爭權鬧劇,還是建立制度尊嚴的艱難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