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葉檀
中國大型企業最大的風險是難以控制的杠桿化風險。
在全球企業去杠桿化之時,中國大型企業在不斷地拉長杠桿。在東航、國航套保虧損之際,中鐵匯率損失大幅增加之時,國內大型企業反其道而行。拉長杠桿并無對錯,關鍵是拉長杠桿之后形成的實業與金融的雙重壟斷,以及資產負債表外存在不可測因素,給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埋下了地雷。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15日提出,金融業發展“走火入魔”,不是促進產業的發展,而是對產業造成巨大傷害。他以不銹鋼為例,稱前兩年倫敦期貨市場對不銹鋼主要原料——鎳的炒作,是導致寶鋼在不銹鋼項目上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們干實業的干得不好”。
我們不能忘記寶鋼集團在金融領域的拓展,他們控股華寶信托;斥資近25億元參股太平洋保險(集團)公司,成為太保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在金融業的投資還包括興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新華人壽、華泰財險、國泰君安證券等。寶鋼集團曾經試圖控股深發展、成立合資保險公司,其鋼鐵與金融兩業并舉的擴張路徑躍然而出。
長江電力同樣如此。2008年7月,有報道稱,2004年,作為建行上市的發起人之一,長江電力成功獲得配售20億股建行股份,每股成本僅為1元,建行上市后獲得超過數十億元收益。接下來的幾年,長電資本運作活動不斷,先后于2006年參與國航和工商銀行IPO前的股權投資,并于2007年參與云南銅業定向增發。3年下來,其投資總額26億元,收益超過了100億元,投入平均增值3到4倍。
長江電力已經成為金融領域的大黑馬,在這一領域獲得了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收益。2008年3月26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獨資創設,成立北京長電創新投資公司。所有的投資領域,只要有利可圖,就會納入投資范圍。與寶鋼一樣,長江電力在能源行業與金融領域齊頭并進,現在投資者可以了解,中國一二級市場之間巨大收益的很大部分到底去了哪里?
有人把長江電力停牌一年后復牌首日的大漲解讀為市場認可央企并購重組的積極信號,把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合流看做是國企做大做強的壯舉。
與其說是市場認可,不如說是投資者的短期博弈,長電既有創投概念,又是大盤藍籌,在創業板和股指期貨概念之間左右逢源。通過此次重組,長江電力向控股股東中國三峽總公司收購三峽電站剩下的18臺機組,但本次交易未包含三峽地下電站6臺機組以及金沙江下游梯級電站滾動開發項目,因此不可能斷絕關聯交易。長江電力持有湖北能源45%的股份,如果湖北能源能夠成功上市,長江電力的總資產將大大增加,此時誰也不會提什么關聯交易這茬事。
在三峽總公司控股權紋絲未動的情況下,只有實行整體上市,才能斷絕關聯交易。但上市公司不會這么做,事實上,每次上市和重組,都是拉長金融杠桿的原始方式,他們分拆、上市、再整體上市,不亦樂乎。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兩三年后可能大幅增加的壞賬;而于實體企業而言,可能的最大困境是風險不可控,公司實體領域能力低下,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大量金融投資在資產負債表外,投資者無從得知這些巨無霸公司的實際運作情況,當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合流,中國的壟斷兼跨實體與虛擬兩頭時,所謂的定海神針可能成為最大的風險。東航、中信泰富突然爆出金融虧損,投資者才驚覺他們投資的實際上是一家類金融公司。這些巨無霸公司在國內的投資總是獲益極豐,沒有動力改進管理,而在國際期貨市場和結構性金融市場屢屢爆出巨額損失。
想想2001年的安然丑聞吧,安然是能源交易商,也是能源做市商和期貨交易者,當公司背后無數金融關聯公司浮出水面時,安然也就到了盡頭。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是龐大的影子銀行作祟所致。
中國并不缺少巨無霸的金融機構,缺乏的是真正的市場競爭機制。
政府對于實體經濟巨頭給予了毫無保留的融資支持,這些企業的行為在證明,他們的實體發展不需要如此之多的資金,這只會讓他們喪失做好實體企業的動力,一旦實體經濟走向衰退,連寶鋼這樣的標本企業都無法抗拒。而會計師事務所的表現證明他們無法洞察危機。
如果中國實體經濟不能出現一流企業,而是出現100家實體與金融混業的巨無霸央企,市場化的金融機構何處容身?如果東航這樣的虧損央企如雨后春筍,政府該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