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證券分析師因為對于市場的研究更加深刻與獨到,或者常常有機會到上市公司中調研,因此對于上市公司能比一般中小投資者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資料。事實上,市場上“概念”的出現, 幾乎都是大資金或證券分析師的杰作。
毋庸置疑,“商業化”幾乎是目前各券商研究機構的唯一準則。畢竟,券商的研究報告不可能以免費的方式公之于眾。而且,券商的研究機構基本上都是為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服務的。這 樣的事實,也就決定了證券分析師在其研究報告中有時候不得不“講故事”。
利益至上,沒有獨立性,是目前券商研究機構的通病,實際上也是“講故事”的根源。但是,如果一個券商分析師失去了“自我”,淪為機構投資者的工具,那么,其無論是從職業操守 還是勝任能力上,筆者以為都是值得懷疑的。遺憾的是,“不講實話”在業內早就成為了傳統。然而,作為研究人員的證券分析師,又豈能只會“講故事”?
證券分析師以其研究成果,只為機構投資者服務,損害的卻是整個市場的利益,也造就了市場新的不公平。特別是那些對證券分析師的研究報告“頂禮膜拜”的投資者而言,其危害性不 容置疑。筆者以為,在如何監管證券分析師問題上,監管層應該有所作為。必要的資格考試定然是不可少的,與此同時,對于證券分析師的職業操守,同樣也應建立考核指標。對于那些 只會“講故事”的證券分析師,不妨將其清除出隊伍。如此,才能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更好地凈化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