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證監會何以冷對IPO傳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16:53  投資者報

  鄧妍

  投資者報(評論員 鄧妍)最近一周,針對A股市場,國家發改委通過產業政策唱多、央行借力《2008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唱空,與股票市場緊密度更高的證監會,卻冷眼旁觀。

  除了能看到創業板的一些細則出來之外,鮮見證監會有關官員的聲音。即便市場泛濫“中國中冶上市獲得證監會認可,并獲IPO許可批文”的傳言,引起各方證實、證偽后,證監會依然保持沉默。

  有人可能會調侃:證監會不干事,無作為。

  其實,從市場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希望看到監管層少作為、少干預,但不相信他們會真的少作為。畢竟,現在市場上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他們予以解決。

  典型例子如,新股發行制度改革、IPO重啟,已是一拖再拖。

  我們聽聞,5月份或有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方向性文件出來征詢意見,但因難獲監管層證實,也就無從知曉其真實性。

  監管層如果總是讓市場在傳言聲中度日,背后的奧妙就值得揣測。

  期待監管層更有作為

  從證券業界內部看,不僅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這樣事關整個市場發展的重大制度迫切需要監管層早定局,具體到更細微的小點,也同樣讓業界滿懷期待。

  好比說融資融券業務。自2008年12月1日啟動券商可申請相關試點資格以來至今,這項業務的進展毫無聲息,券商這方沒有一絲動靜,監管層對此也緘默有加。

  同樣,在事關基金行業突破目前發展格局的瓶頸——產品創新環節,監管層的“幫助”,也讓業界十分失望。

  5月6日,國內第一只可分離交易基金——長盛同慶發行。與以往新基金發行不同的是,長盛同慶是證監會基金部去年12月中旬,專為鼓勵產品創新推出綠色通道以來,獲批的第一只創新型基金。

  綠色通道曾被業界寄予厚望,希望能就此迅速打開基金產品創新之門。

  這樣的寄望有一定道理。盡管中國基金業已發展10余年,但除封閉式基金外,開放式基金的分類還是主要以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等大類基金產品為主。而不可否認的是,當產品線逐漸完善后,基金同質化現象也日益嚴重。

  在今年春節后為期1個月的時間里,同時有3只滬深300指數基金發行、5只靈活配置基金發行,銀行渠道擁擠不堪,投資人購買基金也有些無所適從。

  一直大力推進基金產品創新的國投瑞銀基金公司總經理尚健曾經明確指出,目前中國基金業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明顯,產品創新不夠活躍。如果能把基金產品創新與投資者需求緊密結合,基金產品的創新發展空間才能更廣闊。

  業界認為,產品創新可推動市場細分,而市場細分的深化能推動需求的持續增長。同時,產品創新本身,往往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潛在的需求。隨著產品創新的不斷推進,還會大大拓展行業產品的外延,提高基金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但讓業界出乎意料的是,綠色通道啟動5個多月后,才有了第一單。這自然引發基金界在肯定綠色通道的積極意義之外,也在進一步呼吁監管層是否能有更多作為。畢竟,創新型基金對市場投資熱情有較大的引導作用。

  從首批發行的7只創新型基金的發行情況看,平均首募資金規模超過47億元。如2007年7月成立的國內首只創新分級基金——國投瑞銀瑞福分級基金,短短5個交易日就達到60億元募集上限。即使在2008年遭遇大調整的市況下,國內首只封閉式債券型基金——富國天豐強化收益基金,也在短短3天便觸及20億元發售規模上限。

  同樣,長盛同慶也在5月6日一天就宣布售罄,單日募集規模超百億份,創下今年新發基金的募集新高。

  據《投資者報》了解,前不久滬深交易所均召開了商討基金產品創新的有關會議,雖然兩個會議的議題互不相關,卻充分反映了監管層對基金產品創新的重視。但我們希望,監管層不要僅僅停留在重視層面,而沒有了下文。

  菜單式難題待解

  寂靜的證監會意味著什么?是好?還是壞?

  或者,我們可以先反問,在投資者已經習慣政策之手時常出面調控的情況下,在一大堆如創新、IPO定價等事情需要監管層拍板的背景下,監管層如此安靜,投資者習不習慣?

  回到最近,上周市場依然在四處證實、證偽中國中冶獲準IPO許可的話題上,實際上,細心的投資者可以發現,目前困擾市場最大的問題之一,無疑還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和IPO何時重啟。

  既然IPO不可能不重啟,重啟之前,監管層的官員們都在想什么?做什么?在努力促成什么?

  在我們看來,證監會的寂靜背后,大有玄機。表面上平靜,實際上并不平靜。

  原因很簡單。我們甚至不用采訪也可以想象到,有太多問題可能會困擾他們。

  比如,新股發行的詢價制度,如何體現價格發現功能?采用激進式,還是溫和式的詢價方式?

  新股定價機制如何提高市場化程度?如何進行合理的定價,減少發行人“圈錢”的嫌疑?

  怎樣破解大小限售股解禁壓力形成的累積問題?

  如何解決機構雙渠道申購的問題,使得新股發行能進一步體現其公平性?

  申購資金大幅波動對貨幣市場的影響怎樣化解?

  各類客戶利益如何均衡的問題?

  ……等等。

  在我們看來,監管層一定會明里暗里征求市場意見,以圖解決這些問題。

  此外,新股發行制度改革、IPO重啟推出的時機,必然也會打包在這一攬子待解難題之中尋求破題之術。

  完善大機制的伴生物

  目前,多數分析人士普遍詬病,新股發行定價制度的問題集中于新股定價過高、上市當天股價爆炒、認購環節有失公平、上市材料屢曝存假等等。甚至,一些偏激的人士還認為,因為有上述弊端,發審委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然而,我們認為,認清一些事物機制本身的毛病很有必要,但需將問題放置到大的市場環境、大的歷史背景中分析,很多問題的存在,都有其客觀原因。

  比如,當年國內還沒有汽車,于是便從德國引進。車在路上跑著跑著出了狀況,底盤太低,屢屢發生磕碰。是怪德國汽車的底盤太低不好嗎?實際上,是因為那會兒的中國還多是鄉間土路,而德國車的原始設計匹配的是具有一定等級的公路。

  這個例子放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依舊貼切。

  盡管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但中國的市場依然處于新興和轉軌階段,有太多問題,包括歷史遺留的問題未能廓清。

  因此,對于發審委存在必要性的探討大可不必。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發審委,必然會有更多“壞孩子”、壞公司群起而出。

  在我們看來,對于這一問題討論的更重要方向在于,目前監管層對事后違法、造假等問題的懲罰力度不夠。我們希望監管層在完善大機制的過程中,同時加大違法、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

  同時,我們也認為,當前監管層如此安靜的背后奧妙,如果是醞釀更大、強有力的管制,那對投資者可能是悲慘的;相反,如果奧妙是醞釀著管制越來越少,過度行為越來越少,那才是好事。

> 相關專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