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雍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消息引發了市場對IPO重啟的關注。但有關人士表示,創業板的真正開閘和新股發行重新啟動,要等待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基本落實之后。但對于發行制度的改革,業內人士認為,限售股鎖定期是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劉景德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由于發行制度中通常存在著限售鎖定期制度,對于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來說,可能會造成一些創投企業的部分股份在一定時間內被限制流通。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種限售制度有可能形成新的“大小限”問題。劉景德認為,如果產生新的“大小限”,將不利于市場未來全流通過程的實現。
根據已有的新股發行制度,由于在新股發行之后,有相當部分股票存在3個月至3年不等的鎖定期。這期間事實上形成了一個非全流通的格局。而由于市場預期在新股上市初期可流通比例相對較小,股票供給很少,因而投資者對新股二級市場定位給予了較高的溢價。
有市場人士認為,隨著新股發行后“大小限”的不斷累積,長此以往,“大小限”解禁對市場的負面將越來越嚴重。就短期來看,由于部分“大小限”鎖定期較長,出于對短期宏觀經濟面的擔憂,股東存在及時將“大小限”兌現的沖動。
上海財匯統計的數據顯示,在2006年6月19日“新老劃斷”之后,截至今年4月1日,滬深兩市共有限售流通A股8061.2901億股,已流通1495.6398億股限售流通A股占流通A股的比例為53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