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仁坪
去年以來,“大小非”廣為投資者密切關注。今年“大小非”解禁數額約6800億股(A股限售總量大概是15400億),明年還是解禁高峰。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證監局局長江連海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這些限售股份的數額本身確實相當龐大,如不說清楚,在投資者的心理上依然是個陰影。
江連海認為,解決“大小非”問題一方面要消除投資者的心理疑慮,同時可在完善大宗交易平臺的基礎上打“組合拳”,包括考慮由外匯儲備和社保承接一部分大小非等措施。
“從廣義上講,‘大小非’既包括股權分置改革中原非流通股經過鎖定期陸續釋放的股份,又包括新老劃斷后發行上市的限售股份。”江連海認為,上市公司部分股份鎖定限售本是國際慣例,但中國十多年股權分置積累下來的限售股在2~3年集中釋放,并與IPO限售股疊加在一起,因而顯得特別突出。
“股改方案中已經考慮了大小非對市場的沖擊,否則為什么有鎖定期呢?”江連海認為,2008年A股大幅調整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大小非”并非罪魁禍首。
“從理論上計算解禁數額多少,吸納資金多少,數字都很大,看似很嚇人。”但江連海認為,從數據上分析,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嚴重,沒必要“談非色變”。
2008年,“大小非”實際減持量只占解禁量的約1/5左右,再加之匯金的增持和其他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增持,又能抵消很大部分。據有關方面統計,解禁股的日均減持量只占日均交易量的1%多一點。
2009年“大小非”解禁比較集中,其規模是2008年的5倍,但資料顯示,這些限售解禁股2/3以上是IPO首發形成的,其中80%集中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石化、上港集團、中國聯通等幾家國家控股的大型和超大型央企,而且第一大股東的解禁量占90%,“小非”解禁量僅占股改限售股份解禁量的3%,“小非”大部分已經在去年解決了。
“這些國企的大股東雖然是理論上可以減持,但是在現實中,實際減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為了緩解“大小非”的沖擊,證監會去年推出了大宗交易制度。江連海認為,這不僅強化了信息披露,而且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墊高了承接方的成本,縮小了原始投資成本和二級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削弱了持有者減持的欲望和沖動。江連海建議進一步完善大宗交易制度,合理設置準入條件,交易對象要合規透明,增加大宗交易市場的活躍度等。此外,要積極研究和創新給大宗非流通股提供增加流動性的轉讓工具;比如用該部分股權抵押貸款,變成可轉換債券、可分離交易債券等。
除了堅持和完善大宗交易制度外,江連海認為還可研究探索其他一些辦法作為配套,打組合拳綜合解決“大小非”問題。
此前,有專家學者提出,通過國家主權基金,動用一部分外匯承接部分“大小非”。江連海認為,這些辦法有研究探索價值,既可以起到穩定股市的作用,還可以賺錢,從長期來看,還可通過吞吐籌碼,平抑供求,起到調控股市的作用;而社保基金在股價低位時有選擇地承接部分解禁股,也不失為一種可選擇的方案;此外,通過券商二次發售,也可緩釋禁售股的減持。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