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評論員 馬方業
“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維護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市場。”這33個字是今年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資本市場的表述。
細細品味這33個字,我們發現,這是總理政府工作報告3年以來首次以最簡捷的4句話來規劃資本市場,在報告中提出股市“維穩”概念也是頭一次,更是3年來第一次將“資本市場改革”放在了首要和醒目的位置。
談到資本市場改革,我們不能不提及始自2005年那場“開弓沒有回頭箭”的股權分置改革。伴隨著上證指數沖上6124點,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令中國證券市場最大的制度性弊端得以根除。中國股票市場進入了新的全流通時代。
全流通下,上市公司的股份已不再像以前那樣以是否流通作區分了,而是以限售和非限售股份作分別。目前看來,限售股的形成主要有五類,分別為股改形成的限售股、新股首發時留下的大小股東和戰略配售者的限售股、公司定向增發時形成的部分限售股以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員持股形成的限售股。由股改形成的“大小非”顯然不過是限售股份的一部分。然而正是“大小非”問題,成了全流通下尤其是去年市場中表現十分突出的股市新難題。
作為“定數”的大小非,其所占的市場份額隨著解禁與減持的步伐,只能越來越小;而且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其占市場總體份額比也會越來越小。兩會期間,歐陽澤華代表就透露稱,68%的小非得已解禁,2009年解禁的股改限售股主要是大非,而大非受國資委管理,其國有股份減持愿望并不強,目前大非已解禁股份中減持的比例僅占2%。盡管這個“定數”在弱化,但是由其它類原因,特別是IPO原因形成的限售股解禁與減持卻成了一個“變數”,并且其力量在不斷強化。數據顯示,今年將有6893億股限售股可解禁并流通,數量接近去年的4倍。其中,股改限售股僅為2236.47億股,占比32.44%;而IPO限售股卻高達4513.15億股,占比65.48%。一加一減中,限售股解禁與減持的實際與心理這雙重壓力,仍然象泰山一樣壓在A股市場上。時至今日,IPO暫停近半年,或許這是監管層為控制“變數”的無奈之舉。
IPO不暫停就會對市場帶來更多的新問題,新難題;停了,股市融資功能就得不到發揮,市場就不太健康。正如兩會委員、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所言,“股票市場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直接融資。如人一樣,只要身體健康,就應該工作。但是如果不太健康,就要休息幾天,所以前一階段,IPO暫停。”如何解決呢?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從兩會上傳給大家的好消息是:證監會正在研究發行制度改革,以便形成更加市場化的發行機制。IPO重啟和發行制度改革兩項工作都在同時進行。對此,范福春也進一步指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點是,解決長期以來由新股詢價形成的發行價與其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之前由集合競價形成的交易基礎價背離太大的問題。中石油A股發行價定在16.7元,但其上市首日開盤就定在48.6元,就是一個例子。
沒錯,IPO暫停,市場不正常,也不太健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不到位。鍋里有10個豆,只準炒3個,利益驅動下,詢價不可能低,上市首日不可能不爆炒,估值不可能不帶來迷惑,發行上市的巨大利潤不可能不讓那些“勇敢”的上市公司不再造假……全流通下,IPO重啟理應有全流通下的發行制度。惟有好的制度才能讓“好人”舉手。IPO重啟,在當前金球金融危機和中國保增長的特殊年份下,勢在必行;適應全流通下的更市場化的發行制度變革,最為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