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評論員 葉檀
在全球主權基金折戟沉沙之時,中投公司公布的2008年5%的收益率一枝獨秀。如果業績真實,讓我們為中投公司鼓掌,他們經受住金融海嘯的考驗,其投資能力與專業素養凌駕于其他所有主權財富基金之上。
但是,且慢。違背常識的東西總是有點懸。
全球主權投資基金的虧損是金融危機所賜。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的BradSetser和RGEMonitor研究公司的RachelZiemba最近發表的一篇報告也估計,海灣國家的外匯儲備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在去年共損失約3500億美元,為總資產價值的27%。一向穩健、專業的新加坡財政部全資子公司淡馬錫公司,過去20年平均回報率達到13%,但2008年3月31日至11月30日的8個月內,共虧損約390億美元,資產價值縮水達31%,主要是美林與巴克萊的投資虧損所致。
難道新成立的中投公司就如此牛氣沖天嗎?自中投成立之后,我們聽到的可是一連串中投公司虧損的報道,公開的三筆金融投資全部報出巨額虧損——50億美元投資大摩、30億美元投資黑石以及54億美元被套theReserve管理的PrimaryFund。從高價投資沒落的股權基金黑石開始,中投就飽受國內輿論的批評,市場人士指責其投資決策輕率、判斷失誤,黑石轉投藍星更成為業界笑話,并進一步招致對官員充當投資家提出質疑。這讓中投公司掌門人樓繼偉等坦承壓力巨大,“沒有足夠勇氣”投資海外金融機構。
中投在去年危機愈演愈烈時及時收手,終止了多個可能達成的交易,這只是讓中投虧損不再增加,卻不能讓中投贏利。及時爆發的金融危機拯救了中投,否則,中投恐怕不知道投了多少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開始其國際投資航空母艦的華麗轉身了。
中投的投資能力如何?2008年4月,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表示,中投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投資經驗的匱乏。這不是謙虛,中投按照國內打新股的思路“投資了一些IPO,雖然我不是一個鐘情于打新股的人,但我的同事老是跟我說,打新股總會賺大錢,不幸的是,我們做的有些IPO股價已經跌破發行價了……我們的確需要時間去學習。”
中投并不透明的贏利結構讓外人難以捉摸。如果媒體報道屬實的話,中投的100億美元贏利,其中30億元來自于其運作的900億美元現金工具,例如國債、銀行票據、存款及結構性產品等流動性極佳的資產。如果說美國短債在震蕩中有機會的話,其他的存款和結構性產品,都是不太靠譜的事。因為中投的海外投資大部分是非直接投資,即通過基金進行,除非他們幸運得“額角碰上天花板”,投資的盡是贏利基金,去年全球基金大虧,今年2月底,連巴菲特都承認自己投資失誤。如果如樓繼偉先生所說,中投90%以上的資產都是現金狀態,那么,他們又是如何從投資中獲得贏利呢?
至于靠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贏利更是無稽之談。從2005年至今,人民幣主要面臨的是巨大的升值壓力,只有金融危機爆發后才有短暫貶值,很快在內外壓力下恢復均衡,靠這一方法能贏利嗎?
真正靠譜的來源是其子公司中央匯金投資公司,匯金公司是聚寶盆,以低價握有中國金融產業的最好資源。其控股的各大銀行和各大證券公司獲得可觀的分紅,更是工、中、建三大國有銀行的拯救者和最大股東,目前還注資國開行、農行,做上市的準備。
重要國有大公司的拯救者,最終都會通過資本市場或者通過溢價轉讓股份,成為巨大收獲者。收獲有多大?2006年12月,匯金總經理謝平透露,匯金持有的三家銀行的股票市值已經達到16000億元,加上減持收回本金、溢價和累計收到的三家銀行的分紅,共計超過17000億元,與投資成本比較,已實現了三倍贏利。如果匯金公司出售全部所持九家券商的股份——銀河證券、申銀萬國、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中投證券、宏源證券、西南證券、北京證券、齊魯證券,匯金將財源滾滾,將匯金納入麾下的中投也就實現了賬面贏利。
這些贏利應該納入中投投資收益嗎?應該將納稅人的損失和股民的貢獻包含在內嗎?匯金的贏利全部是能力所得嗎?神秘的有關人士在吹風匯金贏利之前,最好捫心自問,是否有愧。目前中投公司投資資源是條正確的路,希望他們確實能夠在海外收購有益資產上為中國經濟多做貢獻,不要為了5%的贏利承諾而急不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