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從2月9日開始進行的《發行制度改革大家談》系列報道在今天就暫告一段落了。這組系列報道引起了監管層和市場各方的廣泛關注,網絡媒體也競相轉載。在17天的采訪報道中,我們感受到了專家、學者、從業人員和投資者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的關心,他們紛紛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建言獻策,其中有些觀點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
我們今后依然會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給予足夠的關注,也希望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通過本報發表自己的看法。
本報記者 閆立良
有一個數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滬深兩市的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大約在36%左右,而這一比例在今年年底將達到70%以上。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在今年年底市場將真正走進全流通時代,原有的市場格局將帶動基礎制度發生深刻變革。其中以新股發行制度的變革牽涉面最廣、影響最大。
我們再來看一組數字:在2006年5月18日實施新老劃斷后,股票的申購IPO的價格應該是低于股權分置時的IPO的價格和市盈率,但2006年5月之后發行的300多只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卻達到了30多倍,最高的中工國際竟達到99倍,而在海外市場全流通的背景下IPO的市盈率平均卻只有10倍左右。
毫無疑問,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較之以往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回避。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發行過程中的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現象,發行市盈率過高、發行流通比例偏低、一二級市場落差過大等核心問題,讓市場各方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充滿怨言。
因此,面對一個全新的市場環境,作為基礎制度之一的發行制度要做出必要的改革。全流通背景已經成為發行制度改革當中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
2月27日,招商銀行實現全流通被市場看做是揭開了大盤股全流通的序幕。全流通規模日益擴大的形勢要求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要加快速度,遇到困境的國內經濟也需要資本市場發揮必要的服務作用。因此,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已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了。
在《發行制度改革大家談》這組系列報道的采訪過程中,記者深深感受到了社會各界對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所寄予的厚望。我們在此將一些被采訪對象的零星觀點加以集納整合,供監管層及市場各方參考。
擴大詢價對象范圍,并收取全額保證金。機構投資者的趨利性決定了它們并不能成為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新股發行制度應在這一問題上改變過去的不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做法,取消機構投資者在新股發行中的優勢,讓機構投資人的穩定作用在市場競爭中自然形成。
對于詢價對象可能出現的哄抬股價現象,可以通過收取全額保證金的模式來解決。即如果有詢價機構報出遠高于其它詢價機構的價格,但在新股發行中并沒有進行申購,則將該機構的保證金納入投資者保護基金。如此,對詢價機構會產生一定的震懾作用,新股一、二市場差價過大的問題也會得到緩解。
設立投資者保護基金征收特別條款,平抑一、二級市場差價過大的問題。即設置一個征收比例,以新股發行上市的時間來計算,比如7日,由交易所系統征收(技術上難度并不大)。它的適用對象是那些申購新股成功的資金主體,其征收標的是交易價和申購價之間的利差。當然,如果交易價在7個交易日里都低于申購價,那么該條款自動失效。該條款按遞減征收,例如,申購新股成功者在該股上市交易首日賣出,那么征收標準是70%,第二日則為60%,以此類推……第7日為10%,第8日該條款失效。
這一方法既保障了一級市場資金的合理利益,又可有效平抑一二級市場差價過大,同時也充實了投資者保護基金,一舉三得。
擴大股份發售及首次流通股份比例。對于中小盤股票,采取一步到位實現全流通發行,降低大小非將來累積帶給市場的沖擊,促使IPO價格趨于合理。對于超級大盤股則引入二次發售制度。
在即將完成這組系列報道的時候,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監管層對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方案框架基本確定,包括改革現有定價方式,盡量縮小一級、二級市場價差,取消發行價格的窗口指導;同時考慮給予保薦人承銷配售權,并開啟存量發行等。
在對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員的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幾乎沒有人認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會一步到位,新興+轉軌的市場特征決定了發行制度的改革注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們尤其強調,在實施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時候,應該緊緊抓住全流通這個核心,告訴發行人和投資人,不要再用股權分置時的眼光去看、去參與新股發行。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