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評論員 葉檀
借債較多與英美聯系密切的經濟體,比如冰島等國,在第一波金融海嘯時已經倒地,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深化,資金流出地開始出現危機,銀行涉險、外資抽逃、出口銳減、貨幣貶值……東歐等經濟體遭遇狂風暴雨,而與東歐聯系密切的西歐早已陷入衰退之中。
不大可能有第二波金融海嘯,或者我們應該把目前的沖擊視作第一波海嘯的尾部沖擊。金融海嘯正在清算已有的金融衍生品種、對沖基金和投行。投行已經成為歷史名詞,杠桿化的對沖基金將會倒閉,而信貸違約掉期CDS市場總額65萬億將會受到嚴重沖擊,但這都是現實的風險,而不是第二波的新增風險。
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年初曾經表示,金融海嘯第二波產生的渠道將會有三個:第一為首波余波未了,企業去年第四季業績可能遠差于市場預期;第二為在首波影響下的信貸緊縮及經濟下滑情況出現惡性循環,并反彈至金融市場,導致大幅度調整;第三是貿易保護主義擴散至金融領域。新興市場將首當其沖。從現在來看,第一點已經毋庸置疑,是第一波海嘯的自然反應,第三點各國開始通過協商解決,關鍵是第二點,各國政府正在緊急救援,從美國政府搶救花旗、美銀,中國各金融機構去年增發次級債補充資本金,救援行動如火如荼。
美國政府要保住的是傳統商業銀行和企業債市場,為信貸市場化冰。事實上,如果傳統商業銀行倒閉,全球經濟就無處可去。
由于政府信用擔保,美國的企業債市場已有融冰信號!度A爾街日報》報道,有越來越多的大公司成功利用正在解凍的信貸市場以低利率籌集大量資金,其中,思科系統2月9日發售了40億美元債券,以充實其用于收購的資金。在思科大規模發債之前,企業債券市場在過去5周里已成功進行過一系列債券發售。這些債券的發售規模以及相對較低的風險溢價表明,投資者對優質公司的債券非常渴求。據研究公司Dealogic的數據,今年以來,美國公司共發售了783億美元不享受政府擔保計劃的投資級企業債。這個數字大大高于去年四季度月均210億美元的無政府擔保發債額。
金融海嘯的深化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會有東歐那么大。這倒不是因為中國經濟獨立于全球經濟之外,也不是因為中國金融與資本市場受到政策的呵護,而是中國有比較厚實的防火墻。
中國受的負面影響已經充分暴露。中資機構購買的美國債券從去年開始陸續拋售,確認浮虧,購買結構性產品的套保交易虧損浮出水面,由國資委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而后動用國有資本預算注資。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投資組合總額為1.06萬億美元,其中51%是美國國債,42%是GSE(美國政府相關企業)債券,剩余7%是企業債券(包括資產支持證券和抵押債務證券等)。總體而言,中資金融機構將有上千億美元的資產灰飛煙滅。
中國受到最嚴重影響的是實體經濟,去年一波海嘯早已把中國出口企業沖得七零八落,對于出口企業來說,情況不可能比現在更壞了。
在一系列測試之后,政府讓人民幣匯率保持平穩,提高出口退稅率,幫助中國出口企業度過嚴冬。但中國企業的出口退稅只不過給國外銷售商的進一步壓價提供了口實,這些措施沒有多大效果。真正有效的是中國有競爭力的出口企業,他們給全球提供了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在出口量急劇下跌后,類似于富士康、好孩子之類的企業接到的訂單在陸續回暖。當然,大部分企業仍然毫無起色,在這些企業就業的上千萬從農村出來的勞動力,不得不四處尋找新的工作,或者在家鄉熬過艱難的經濟寒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防火墻是藏在銀行中的巨額儲蓄,和大量的外匯儲備。幸虧中國人有儲蓄的習慣,沒有超前消費,有這些財富做后盾,政府才能夠放松信貸,才可以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才能夠推行赤字財政,靠政府投資保住基礎行業和大型企業不會倒閉。
相比冰島、東歐、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受到的沖擊較輕,這說明中國經濟體的內生能力較強,也說明在金融等方面中國并沒有跨出全球一體化的接軌步伐。但由此說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引領全球經濟走出泥淖,還是不要說這種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