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羅峰
最近找生哥的大客戶多了一半,但成交量反而出現“滯漲”。
2008年市道轉熊后,投資者談“大小非”色變,不過圍繞限售股的業務一直商機盎然。生哥是深圳一家證券營業部分管大宗交易的主管,進入2009年以來,他所在的券商在大宗交易市場沒有做成一筆賣出解禁限售股的業務,全部都是作為買方的通道出現,包括近期一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已公告的連續大減持,接盤的全是生哥所在的營業部席位。
連續幾天每天一筆大單交易,很容易被看作是過橋減持。“交易所網站大宗交易信息上顯示,那家控股股東每次都是單筆大單賣出,不過我們這邊不是一家客戶接下來的,股票是分到好幾家客戶手里。這些客戶看中的是交易性機會,一般不久就轉手賣出。”生哥說,除了2008年上半年少數幾次外,他幾乎沒再見到過投資型的客戶了。
由于A股的單邊下跌勢頭有所改變,進入2009年,一些原先投資受挫而變得謹慎的大資金重新活躍起來,跑到大宗交易市場做解禁股的生意。大宗解禁股的信息在券商圈子里傳得很快,賣家尋找交易對手很便利。生哥手里有一批客戶名單,最近一個月名單長了5成,這些客戶一般還會多找幾家券商登記。當有大額股票想折價賣出時,一般還沒出現在交易所的大宗交易申報信息上,消息就已迅速通過券商傳到客戶那兒。有興趣又能短時間內籌齊資金的客戶,在券商撮合下迅速與賣方展開談判,往往半個小時即見分曉。最后的買主,往往是各類投資理財公司,包括以個人客戶身份出現的集合理財公司,他們喜歡在大宗交易平臺折價買入后旋即短線賣出,認為這種模式風險可控。有些實業公司雖有資金實力,但往往慢了一拍,開會研究之后,交易卻已經成交了。而公募基金則較少出現在這個市場。
春節后這段時間對于生哥來說,資金找他的多、股票找他的少。生哥營業部現托管的八家“大非”仍無一家想現在出手,原因是多屬國有股東,暫不缺錢。業內人士透露,賣方是前三大股東的更好談。
由于一段時間以來詢問的買家太多,生哥的感覺是———市場不缺資金。“9.5折、9.3折在業內比較常見,不過行情好了后一些‘小非’直接在二級市場賣,我們作為中介,感覺折價7%有點難談,賣方興趣不夠;如果折價4%以下,買方又興趣不濃。折價5%左右,屬于有吸引力的價格。”生哥說。交易很大程度上視市場活躍程度而定,最近兩日市場持續大跌,一些積極的客戶開始警覺了。而昨日除折價一直穩定的藍籌股外,兩市大宗交易平均折價率已上到7.5%。
在“不差錢” 的大宗交易市場上,兩類動向一向最被人關注:一種是跌停價交易,一種是公司高管減持,都被看作是股價上升的阻礙。這種判斷有道理,只是賣方也可以抓住投資者的這種心理預期,反其道而行之,在投資者恐慌時轉而分倉吃進。市場信息向來“無間”盛行,如果把大宗交易或股東減持作為買賣股票的風向指標,有時候不一定靠譜。
自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已138次公告股東減持情況,其中只有36次是通過大宗交易。市場越火,解禁股越賣,在二級市場賣得多些,大宗交易則要少一些。截至昨日,今年公告的股東減持已達9.99億股,其中有近4成是走大宗交易;春節后因行情更活躍,13個交易日就減持了5.5億股,大宗交易占3成多。
近幾日行情不穩定,當日買進、次日賣出的超短線手法也受到考驗。比如2月16日有人想以18元買進2000萬股浦發銀行,出價僅比收盤價低1%仍未能買到。實際上,如果買方16日真買到了浦發銀行,17日該股收盤跌近2%,18日跌幅再超4%,這種低折扣的短線獲利難度比以前增大許多。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