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遠香
創業板上市風緊,二級市場卻似乎無動于衷。
有消息稱,創業板試行管理辦法將在兩會前公布。而等到6月,首批企業則有望掛牌上市。
《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面對創業板這項新業務,券商、創投、企業以及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都已經圍繞著創業板形成的這條食物鏈正在悄悄“變質”。
上端:創投冷靜和實業出逃
創投企業冷靜對待創業板的進展,而一些實業資本更趁機套現。
創投企業和擬上市公司原本是創業板開閘的最大受益者。
早在2008年2月,市場彌漫著創業板5月推出的熱潮。各路資金心情振奮,四處瘋搶擬上市項目,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深創投的周寧還清晰地記得,很多VC、PE,甚至民間資本都在哄搶pre-IPO(創業上市前股權轉讓)項目,價格漲到了幾十倍。有些項目甚至以2008年業績來估值,也要15倍PE(市盈率,市盈率=總市價/總盈利)才能搶得到。
發燒的熱潮甚至蔓延到了實業圈。一些來自礦業、地產行業的企業家,盤算著創業板上市后能達到30~50倍的市盈率,爽快地以16倍、17倍PE投資了一批項目。但誰也沒想到,A股市場劇烈調整,創業板上市擱淺,項目也砸在那些創投資本手里。
2009年2月,創業板的開閘再次傳來腳步聲。“不確定性還是很大”,周寧的語氣很平淡,與去年高亢興奮的表情有很大差別。“創投業務經歷了2008年的飆升后,現在深圳大的創投機構都很冷靜。”
周寧透露,早在2008年,Pre—IPO的項目就搶得差不多了。目前,“很多項目都還砸在手里,沒有很多資金去搶項目。”
創投企業冷靜對待創業板的進展,而一些實業資本更趁機套現。
“我們代理了一批要轉讓的Pre—IPO項目。創業板消息出來后,成交情況活躍很多。”深圳一位財務咨詢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這些項目多是實業企業放出來的,最近資金緊張,想找機會出手。
中端:投行謹慎推進
券商承銷創業板項目,收入少,卻要承擔比主板更大的風險,是筆不劃算的買賣。
創業板的推出,作為項目承銷商的券商是直接利好者。但如今,他們在2008年爭相囤積項目的熱情也轉為少量試水的觀望心態。
趙青是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資銀行部總經理。他對創業板項目的看法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性,保薦人后續的責任很大。”這是因為由于創業板上市企業多處在成長期,風險比較大,監管層強調要加大保薦人承擔的責任。但這,卻“冷卻”了券商的積極性。
“中小板項目的收費一般是1000萬元以上。按照目前的發行速度,收入已是很低。”而創業板的募集規模比中小板還小,如按照中小板項目的收費模式,“承銷創業板一個項目的收入才500萬~600萬元。”與之相比,“券商隨便接一個并購項目,收費也有400萬元左右,承擔的風險卻小很多。”
另外,直接投資的進展不盡如人意,也是其中一大原因。
早在2008年,券商儲備創業板項目時,打的是“承銷和直投相結合”的如意算盤。但真正操作時,券商發現這生意并不好做。“很多好項目做股權融資時,更注重的是能給公司發展業務帶來資源,這方面券商并沒有突出優勢。另一方面,等券商投行介入企業時,他們大都已完成股權融資。”趙青發現投行和直投結合還是比較難。
而準備在2009年沖刺創業板的企業——樂視新傳媒董秘、投融部總監鄧偉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承銷商提出參股公司的想法,但我們在2008年底股改完成就不再接受資金入股。”
如今,趙青公司儲備了近10家創業板項目,材料已做好,就等2008年審計報告出爐。趙青的算盤是,先推幾家企業樹立公司的品牌,再看看這些項目給公司帶來的回報情況。如創業板收費太低,他們會把企業轉到中小板。
與趙青公司類似,國信證券投行部也做出了反應。“我們從儲備的三四十家項目中篩選了10個項目,目前正在做材料。”國信證券資本市場部總經理龍涌預計,如果創業板試行管理辦法兩會前后出臺,也要等6月才能真正發行上市。
就記者接觸的多家券商投行來看,他們“對創業板積極性不是很高”,大都是靜觀其變的心態。
下端:創投概念到頭
等創業板方案出臺前后,一定要出掉創投概念股。故事已經講完了。
與券商、創投以及擬上市公司直接分享創業板收益不同,炒作創投股已是食物鏈的下端,只能間接分享創業板項目上市帶來的回報。
“等創業板方案出臺前后,一定要出掉創投概念股。故事已經講完了。”深圳龍騰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長吳險峰認為,資金追逐創投股,更多是炒作概念。當創業板推出時,注重的是實實在在的項目上市,這已超出講故事的范疇。
上海睿信投資的董事長李振寧也持同樣的觀點。“等創業板推出,原來很多講概念的炒作也就結束了。”李認為,只有把投資項目當做產業來做,能夠獲得持續收入,才是值得投資的創投股。
在具體的個股選擇上,李振寧提供了一些思路。“參股的創投公司要有一定的比例,確實有投資項目上市。”例如,大眾公用持有深創投20%的股權,而后者投資了一批創業板的擬上市項目。另外,能將投資項目和主業結合,也是一大思路。“例如,張江高科本身是高科技園區,本身有孵化器的作用,每年拿出幾億元委托創投公司來投資項目。”
但就如參股券商一樣,創投股講的“只是一次性投資收益,并非企業真正的資產增值所在。”因此,李振寧提醒,目前資金炒作的創投股,普遍盤子都很小,估值已經比較高。等創業板有進展時,必然會有一波回落潮。
本報記者巫燕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