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堪回首,仍有夢想
一個PE親歷的創業板沉浮
大多數投資人,只要是奔著創業板目標的,基本上是哀莫大于心死
采訪并整理/本刊記者 崔丹
口述/上海銀沙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徐鋼
2000年,我的一個朋友從搜房的老莫(莫天全)那里出來創業,做一個傳統房地產中介和網絡結合的公司,很快被一家上市公司看中,參股進來投了兩三千萬元,說好不分經營收益,就是拿來賭創業板IPO。
我當時所在的國泰君安證券公司成立了創投公司,其他五六家券商也紛紛跟進,如國通證券成立21世紀創業投資、大鵬證券成立大鵬創業投資等等。這幾個公司不是采取基金的形式,而是自有資本金,他們很認真地做創業投資,以VC的方式,當時比較超前。
但一年以后,納斯達克泡沫破滅,中國的創業板停掉了。創投公司投了這么多企業,卻沒了退出渠道。創業資本市場跌到了冰點,投資人開始離開,券商要清理資產,創投公司就沒了方向。由于不可能再募集到新錢,一些公司就解體了。
大鵬創業投資公司開始清盤;國通的21世紀投完就關了,注銷了。這兩家的錢就這么投完了、燒完了,只堅持了一年多。2003年初,很多創投公司把已投創業項目做成資產包,拿出來賣掉,甚至現在很知名的PE還找過我們處理掉一些資產包。
最后支撐下來的只有兩家,一是國泰君安的高特佳投資,另一家是湘財貫通投資,他們開始找各種各樣的方式過冬。怎么做呢?就是不再做創業投資。高特佳投資本來有5個億的資本金,4個億都投出去變成了固定資產,僅剩的1個億資金,開始做二級市場。在他們相對高效的運作下,最初在2005年成為3個億,又從中拿出2個億做風險投資,才能活下來,并變成現在的高特佳投資集團。
湘財貫通在房地產起來后,做所謂房地產資金對碰,實際上是房地產的高利貸。當時房地產的增值速度,完全超過人們的想象,那兩年每年至少翻一番。可是到了2006年,母公司湘財證券不行了,沒有了投資,湘財貫通瀕臨破產。管理層想MBO,湘財證券基本同意,而其他投資者華凌鋼鐵、開開股份不同意,一拖就拖了下來。既然不能MBO,原有的合同也很難持續下去,湘財貫通的管理層拿不到應有的收益,前程都耽擱了,等不下去,陸續走掉了。他們沒有完整地看完這波牛市,手里投的那些東西,后來至少是5倍以上的增值,最后是給華凌鋼鐵和開開股份留下了一筆非常優秀的資產。
我的那個朋友也很慘,參股的那家公司既不想再追加投資,又不想撒手,就這么拖著。后來實在沒有辦法,他只好帶領管理團隊投靠了另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就在《創業家》聯系我采訪那天,我約他出來談談創業板,他趕緊拒絕了,不想再提。
我覺得,創業板對中國的創業人、投資人、中介機構、投行等都是一個不堪回首、相當痛苦、備受煎熬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又讓人一直充滿憧憬,魂牽夢繞,希望有所作為,但從來就是鏡中花,從來沒有看到它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的一天。大多數投資人,只要是奔著創業板目標的,基本上是哀莫大于心死。
為什么創業板總是停留在適時推出呢?在我看來很簡單,創業板的推出,對PE是很好的退出渠道,只會好,不會壞。我就搞不懂為什么還會有PE說不好呢?其實,說句實話,去年下半年PE生存環境很嚴酷,我們已經收手了。因為沒有創業板,我們不得不把投資階段往后推,我根本不敢在盈虧平衡點之前介入企業。一些創投機構也已不免俗地開始做二級市場了,畢竟它的鎖定期只有一年左右,其他Pre-IPO要 3年的鎖定期。很可能今年是零IPO,如果創業板還不推出,那就非常糟糕。
一些PE擔心創業板會影響他們的生意。他們有這樣一種心態:我天天朝南坐,你天天來求我要錢,就像黃世仁和楊白勞一樣。這不應該成為中國創業投資環境的一種現狀而延續下去。創業型企業資本短缺,應該是暫時性的,不應該是長久的。
作為PE人,我個人覺得,創業板能夠為優秀的創業企業源源不斷提供足夠的資金,這將說明我國的創業環境非常好,創業資本和其他資本處于一種平等的競爭環境之中。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創業,對我們來說也就有更多的可投資對象。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