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豐慧 作者文集
正在訪英的中國總理溫家寶1月31日來到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看望并向駐英
中國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拜年(2月1日 中國新聞網)。在談到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影響時,溫總理說,中國提出的四萬億投資計劃是投向實體經濟,都是用各種補貼方式促進消費,“我們沒有拿錢往銀行里補窟窿。”
經濟決定金融,有好的經濟就有好的金融,經濟形勢變壞最終必將導致金融出現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規模進行政府投資,但許多國家的“救市”仍是在保銀行。其實,要挽救金融機構,消除金融危機影響,歸根結底還是要提振經濟。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了,金融隨之就會出現向好趨勢。從這點來看,中國的做法是治本之策。中國從2004年開始就對國有商業銀行通過注資,充實資本金、剝離不良資產、改制上市等形式,使得國有銀行經營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資產風險大大降低。可以說,正是中國未雨綢繆、有預見性地將銀行的“窟窿”補好,才使得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能夠從容應對。
當前許多經濟學家對美國及歐盟國家拼命往金融機構砸錢的救市措施表示懷疑,這一擔心不無道理。目前,奧巴馬政府提出的8190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已經作出了調整,主要投向基礎建設和公共設施領域。實際上在金融危機期間,由于對市場信心喪失殆盡,加劇了市場恐慌,放大了危機的嚴重程度,這時的金融企業或已成為一個無底洞,一味注入資金自然難見成效。
溫總理強調,中國金融機構比較好的局面來之不易,因此“一定要繼續堅持穩健經營的方針,一定要保證資產質量,一定要加強經營監管,出了問題再監管就晚了。監管應該在發生問題之前,這樣付出的代價小”。美國金融危機深刻教訓之一就是對金融業放松了監管甚至不管。對貪婪成性的華爾街高管的天價薪酬、金融及評級機構、金融衍生品等,都缺乏有效監管。中國金融業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與世界金融融入程度尚淺、金融衍生品欠發達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還在于國家對金融機構的監管較為嚴格。
溫總理提醒說:“決不能把貸款放在重復建設上,不能放在過剩產能建設上,銀行既要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又應該把握貸款的原則,使今天的貸款不至于日后變成新的壞賬。”溫總理的這番話無疑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目前,在4萬億投資驅動下,各個商業銀行都利用信貸資金進行配套、加碼,對此有人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出現一些不顧信貸資金風險,盲目放貸、投資的現象,釀成新的不良貸款,這幾年來自不易的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改革成果會不會被葬送?溫總理的講話,無疑是對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