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光遠(北京 學者)
毫無疑問,現行的股票發行制度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制度不公,“大小非”問題,暴漲暴跌問題,無不和發行制度有關。2008年中國A股市場暴跌60%以上,有全球金融危機的因素,但也和A股市場自身的諸多制度性殘缺不無關系,特別是畸形的發行制度,更是成為A股暴漲暴跌的總根源。
在機構投資者壟斷絕大多數中簽機會和“定價權”的情況下,A股發行成了機構投資者的盛宴,并由于上市首日不限制漲跌的游戲規則而進一步推高股價,順利出局,而把所有的泡沫都留給了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
而發行上市的時候,流通股比例的過低,直接導致股市淪為“圈錢市”。曾有一個關于發行制度的比喻:一頭豬,僅僅拿出一只豬耳朵而不是一頭豬(大股東占到65%的股份)來上市,上市后大股東持有的股份和上市的豬耳朵比就是“一豬獨大”了,因為上市流通股的稀缺,給機構炒作發行價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豬耳朵一上市在二級市場卻賣出了二十頭豬的天價(比如中國遠洋、中國人壽)。流通股比例的過低意味著,很多公司上市的目的并不是缺錢,而純粹是看到了A股市場可以在完全不影響公司控制權的情況下達到圈錢的目的。比如,中石油其實并不缺錢,卻要在A股上市,而且上市的資產比例甚至不到中石油集團的10%。此時上市,除圈錢外還有什么可說的?
對于發行制度的弊端和對中國股市的危害,管理層并非看不到,年年表示要進行改革,可是年年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舉措。因為發行制度涉及的利益太大了,發現制度一旦秉承公正的原則進行改革,無疑使某些部門、機構和公司喪失了一塊肥肉,這是發行制度改革一直受到阻礙的根本原因。
據報道,證監會的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在就發行制度的改革征求機構的意見,希望被征求意見的不僅僅是機構。發行制度就是要改革機構在發行中的強勢地位和特權,單單去征求他們的意見,豈不是與虎謀皮?為了對抗機構的干擾,我們建議證監會就新股發行公開征求意見,唯有所有投資者參與,體現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才能對抗機構等利益階層,在發行制度上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如果把民眾排除在公共政策的決策之外,則這樣的公共政策不可能體現民眾的利益和妥協精神,可能成為既得利益者套利和集體裸奔的工具。
對于改革的細節,業界這幾年已經討論得非常成熟,國外的很多保護散戶和防止機構操縱發行價格的做法完全可以借鑒,根本不存在技術難度的問題,關鍵是能不能真正站在中小投資者的立場。特別是,為了徹底改變“圈錢市”的本質,建議擴大流通股的比例,第一大股東的股權比例不得超過50%,這樣,一方面可以壓縮泡沫,一方面因為大股東擔心控制權的旁落而不敢輕易減持股份,同時,也易于形成大股東的誠信和良好的公司治理,避免中國股市永遠掉在“大小非”的陷阱中無力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