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為什么平準基金遲遲不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0日 15:08  《商務周刊》雜志

  給農民補貼一個個低價家用電器,給每位工薪人士個人所得稅減個百八十元,能有讓1億多人在股市里體會到“財富效應”而開始大把花錢消費來得快、來得直接、來得夠規模嗎?

  早在半年多前,呼吁成立平準基金來拯救即將崩盤的股市的意見就已非常強烈,特別是周正慶、劉紀鵬、林義相、滕泰等業界權威人士不但論證了平準基金設立的理論依據,而且還各自設計了設立的操作方法;甚至隨著股市的崩潰和宏觀經濟形勢的逆轉,反對成立平準基金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聲音早已銷聲匿跡,平準基金卻還是任憑你千呼萬喚,就是不見動靜。何也?

  前一段世界,每到周五收市前半小時,本已轉弱向下的股市常常突然被買盤拉起,也恰恰是隱含了市場對周末可能出臺包括成立平準基金在內的救市政策的殷切期待。但市場的期待一次次落空,并且,依筆者觀察這種期待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落空。何也?

  其實在2008年8月筆者文章《救不救市很棘手》里就做出了相關分析。據那時筆者了解的決策層的信息(無以驗證因而只算是一種判斷),決策層遲遲不出手救股市,主要是兩點考慮:其一是還看不清全球金融危機惡化到何種程度以及會對我國的實體經濟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因而怕出手太早事倍功半;其二是從認識的層面沒有也不可能認識到股市崩潰會多大程度上副作用于實體經濟。一般的理解是,股市跌成這樣,也不過是1億多怎么著也算有些錢的“中產階級”損失一些錢而已,我們7億農民和數億普通工薪階層并未與股市發生直接關系——后者才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基石。到10月27日股市再次擊穿1800點時,筆者奮筆而書《錯過了救市的最后時機》,無奈之中發出了在市場之外和之上者看來可能是“杞人憂天”的感嘆:“資本市場的崩潰和長期低迷一定會反作用于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到那時候我們要保的恐怕該是社會穩定了。”

  11月10日,四萬億的猛藥公布。讓人明白宏觀經濟可能“大落”的逆轉使決策層猛醒,救經濟成了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特別是異乎尋常地突然降息108個基點,更讓人覺出救經濟是不惜一切代價的。說明全球金融海嘯已觸及我國實體經濟的根基,觸及到能不能保住8%的經濟增長,觸及到若保不住8%勢必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放大但恰恰是在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初步給出這幾劑猛藥的時候,考量股市投資人的是你還相信不相信政策?如此力度的政策出臺能不能拯救宏觀經濟?你要是相信,就該相信宏觀經濟觸底反彈(或反轉)后股市自會恢復上漲——一句話,股市若還跌向新低,是你們股市投資者對“四萬億”和“108個基點”這樣的大手筆的不信任,如果這些你都不信了,即使給你們“平準基金”這樣的利好,也未必能改變股市的趨勢。

  如上觀點是筆者與一位前金融決策部門高官討論時他向筆者分析的。這樣的觀點正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觀點很可能代表了決策者的一種傾向。因而,我認為平準基金盡管千呼萬喚,恐怕也是一時不會出來。

  道理上,救股市比不上救經濟重要,而救好經濟了股市自會慢慢恢復。但救股市是否也該是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呢?別的不說,啟動內需,你給農民補貼一個個低價家用電器,你給每位工薪人士個人所得稅減個百八十元,能有讓1億多人在股市里體會到“財富效應”而開始大把花錢消費來得快、來得直接、來得夠規模嗎?

  救股市被認識到是救經濟的重要手段時,平準基金以及其他直接指向股市的重大利好政策才會水到渠成出來。但何時才會有這樣的認識呢?

    相關專題:

    平準基金呼聲漸高

    相關報道:

    回應設立平準基金三大質疑

    獨家:周正慶稱平準基金沒研究好 近期不會推出

    吁請5000億平準基金接盤優質大小非

    周正慶四諫平準基金 提出及時干預股市異常波動

    李揚:明年股市沒大問題 平準基金應該不會推出

    專家指平準基金操控股市 稱救A股另有五大妙招

    社科院專家:設平準基金不利股市健康發展

    林義相:3000億平準基金足以接盤大小非

    推平準基金不如改革新股發行制度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