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在外資減持中資銀行股的同時,中投公司在頻頻增持。在這場“外資撤、內資進”的銀行股博弈過程中,誰會成為最后的贏家?
自去年底開始,隨著限售股解禁期到來,當初以戰略投資者身份介入中國幾大商業銀行的外方股東紛紛減持套現。外資的陸續撤離,不僅對在香港上市的中資銀行H股施加了較大壓力,對內地投資者也產生了一定心理影響。專家認為,對外資這種撤離行為需要客觀分析,其中更多的是一種財務行為,并非完全看淡中資銀行股前景。
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以及歐洲眾多金融機構被相繼拖下水,大批國際金融巨頭深陷流動性危機,除了借助政府部門的緊急救助外,被迫展開了一場事關生死的“去杠桿化”自救。在這一過程中,一些金融機構迫不及待地變現股票等資產,甚至是不計成本地套現。從這些“拆西墻補東墻”的行動來看,外資在限售期結束后急欲套現所持中資銀行股,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外資紛紛撤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投公司最近一直在增持工行、中行、建行等銀行股,表明了其對銀行股投資價值的認可。目前,市場對銀行股的最大擔心在于,經濟減速會否引起不良貸款率上升。
據測算,2009年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可能僅上升1.5%。與深陷金融危機泥潭的國外金融機構相比,我國銀行業整體資產及財務狀況要好得多。經過去年以來的持續下跌,我國銀行股整體已進入估值底部,無論是PE還是PB水平,目前滬深兩市僅有鋼鐵股低于銀行股。
據WIND統計數據,截至上周末,A股市場銀行股PE、PB分別只有9.83、1.89倍,遠低于兩市平均水平的15.34、2.26倍。
如此來看,外資選擇在目前的時點撤離,顯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日前指出,外資減持主要是因為遭遇了金融危機,自身財務壓力很大。另外,撤離的外資股東也反復強調,對中國銀行業充滿信心,會繼續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趙彤剛)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