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次貸危機影響大的很可能拋售,但與中資銀行業務聯系緊密的可能性很小
□ 本報記者 傅蘇穎
繼瑞銀拋售34億中行H股后,美國銀行日前也通過出售建行H股融資28億美元。這難免讓人產生聯想:下一個“出逃”的外資機構會是哪一個?
受次貸危機影響較大的肯定拋售
昨天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對此分析表示,外資機構大舉套現實為無奈之舉,其意在解金融危機引發的燃眉之急填補資金空缺。面對這一波可能產生的外資機構拋售潮,應該結合其財務狀況和中國戰略等角度考慮,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來說,受次貸危機影響較大的外資機構拋售的可能性較大,但與中資銀行業務聯系緊密的可能性很小。
東興證券分析師王保倫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比較大,一些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的外資機構甚至已經在變賣本國公司的資產,為填補資金空缺,解燃眉之急。對他們來說,出售中資銀行股套現是最快捷的方式,因此這部分外資機構到時肯定會選擇拋售。
西南證券分析師趙君對此也表示了類似的觀點。
上市銀行2008年半年報顯示,高盛、美國運通分別持有工行股份4.93%、0.38%。王保倫表示,美國運通是做信用卡業務的,受次貸危機影響很大,拋售工行股份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持有中國銀行股份的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它已經在本國變賣部分公司資產;持有浦發銀行股份的花旗、持有民生銀行股份的富通集團以及持有中國銀行的蘇格蘭皇家銀行等,也同樣會到期套現。
此外,王保倫還表示,那些為了短期獲利套現而參股的投行公司,一旦達到了財務目標,也會義無反顧的選擇拋售,成為另一類踴躍套現的外資機構。
數據顯示,持有建設銀行股份的益嘉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興業銀行的新政泰達投資有限公司都屬于投資公司。這意味著,這兩家公司到期可能拋售。
業務緊密的外資行仍會選擇堅持
分析人士認為,這足可見德意志銀行的誠意。
同樣有誠意的,還有持有中信銀行4.83%股份的西班牙銀行。2008年10月14日,中信銀行董事會宣布,西班牙銀行將增持中信銀行H股股份,由4.83%增至10.07%。
“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外資機構仍然會選擇堅持!蓖醣惤忉屨f,比如國際金融公司是世界銀行集團的成員,旨在促進發展中成員國的可持續行發展;亞洲開發銀行屬于區域性組織,主要為亞洲國家提供貸款業務,諸如此類金融機構,也是不會拋售的。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等也同樣也不會選擇拋售。
趙君則表示,不光是外資機構不想離去,匯金公司也在去年12月底悄悄通過大宗交易增持了工建兩行的股票。她表示,匯金的增持在短期來看是為了響應政策維穩的號召,但同時也說明其仍然看好中國銀行業以及中國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
拋或不拋兩可之間
“對持有城商行股份的外資機構來說,拋售的可能性比較;而像那些持股比例比較小、受次貸危機影響不是很大的外資機構來說,拋或不拋完全在兩可之間”,王保倫表示。
數據顯示,持有南京銀行的BNPPARIBAS,持有北京銀行的ING BANK N.V.等外資機構。王保倫表示,首先它們和中資行的合作比較緊密,從國有大銀行沒有獲得戰略投資者的一席之地,它們就把目標轉向了這些中小銀行。因此,它們拋售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也不能排除它們不會拋售。
王保倫還認為,還有一類如持有中國銀行的日本三菱銀行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比較小,本身地位不高,所以有拋的可能。不過,由于其受次貸危機影響相對較小,所以拋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持有興業銀行的恒生銀行有限公司和新政泰達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華夏銀行的薩爾·奧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業以及持有中信銀行的瑞穗實業銀行,與此情況類似。
王保倫表示,那些與中資合作伙伴業務聯系緊密的外資行仍會選擇堅持,德意志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股市低迷、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下,德意志仍然選擇增持華夏,其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由于多年的業務往來愈加緊密,外資行參股中資行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個體,想要抽身并非易事。再加上當時加入中國戰略伙伴同盟的成本低,以及中國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都是外資機構不想離去的主要原因。
消息稱,德意志銀行于去年11月中下旬增持了華夏銀行2.67億股A股普通股,發行價為14.62元,鎖定期為3年。相比華夏銀行在定向增發的股權登記日(10月20日)的價格8.23元,這一高出市價接近90%的增持價格,一時頗讓市場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