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紅漫 媒體評論員
2009年已經到來。對于資本市場投資者而言,在歷經了長達一年暴跌經歷之后,對新年充滿了期待。更何況在農歷年份看來,2009年是牛年,投資者自然期望牛年能夠帶來資本市場的牛市行情。
這樣的心態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仍需要相對謹慎看待市場大勢。股票市場的大趨勢終究是被實體經濟的狀況所左右,這是基本的市場規律。以此來考察2009年,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決定了市場必然是一波三折。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源頭是美國,然而外部經濟形勢的悲觀化并非是資本市場的全部。經驗表明,資本市場往往會提前三個月到半年反映經濟形勢的內在變化,而市場預期又會反過來作用于經濟現實狀況。二者辯證統一的前提就在于刺激增長的調控政策實施。其實,在既有強力保增長的政策基調下,投資者大可修正過度悲觀的政策心理預期。事實上,央行一次性大幅調降108個基點的基準利率之后,有關于“保增長”的政策想象空間已經被徹底打開。目前市場各方憧憬的保增長政策涉及多個方面,諸如在財政領域中開放地方政府債券融資;投資領域中繼續落實數萬億規模的投資項目;收入政策將進一步向公眾實施財富分配傾斜;此外,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讓百姓敢于去花錢等等。
政策空間被打開當屬是情有可原,因為此輪海外金融危機的嚴峻程度要遠遠超于十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調控政策想象空間的開啟,固然無法改變經濟周期運行的規律,但是能夠明顯縮短經濟衰退的強度和時間。對于資本市場而言,這就意味著封殺了市場繼續非理性暴跌的空間。畢竟在歷經全年60%以上跌幅后,資本市場仍然存在慣性下跌的心理預期,而強力的政策措施將會促使資本市場走出這一心理陰影。
當然,對于股市投資而言,這樣的積極政策變化仍然須透過市場機制作用才能夠發揮出來。經濟需要穩定,股市同樣也需要穩定。在這樣的基本政策基調下,針對資本市場穩定的制度性建設已經不宜再做任何的拖延。經濟政策歸于經濟政策,市場邏輯還是歸于市場邏輯。盡管前者能夠實質性影響后者,但是基于后者對前者的反作用,調控部門同樣不能夠放棄對于資本市場邏輯的尊重。
所謂的市場邏輯其實簡單異常,就是通過所謂的供求關系實現市場的穩定。在當下的A股市場,所謂的“供”主要在于限售股解禁減持的壓力。而2009年這一規模將達到歷年來最大,較之2008年增加了近四倍。市場能否承受這些籌碼供給,關鍵就在于資金面,也就是需求方的規模與能力。市場信心的缺乏、賺錢效應的缺失,更加讓場外資金不愿意入市,資金面自然難以樂觀。問題的癥結在于此,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在于此。其實談及具體的解決方法也已經是老生常談,主要包括平準基金、股指期貨和國有股主動限售三項。遺憾的是,由于一些論者在理念上的無謂爭議以及由此導致的政策拖延,更加負面影響了市場的趨勢波動。
“市場不知道底部何在,何況政府?”這是反對平準基金推出最重要的理由。然而“唯市場論者”根本無法解釋為何宏觀調控政策要大行其道。須知平準基金針對的是市場大勢,而非個股,后者自然當歸由市場決定,但是全盤大勢歷來都是調控政策的必然陣地。因此,設立平準基金以穩定市場大勢自然是理所當然。對于股指期貨,有論者認為,這是長期中性的制度,而在短期由于做空也可以賺錢反而會加劇市場下跌。這樣的論斷根本沒有理解A股市場的現實資金邏輯。目前市場持續低迷的關鍵在于主流機構投資者——基金不愿意做多。由此導致市場大勢趨弱,而基金凈值也不佳,最終讓場外資金更加不愿意入市參與。一旦股指期貨推出后,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制度優勢就會隨之凸顯,這將會吸引資金借道基金投資而入市,從而大量增加市場資金供給,是為實質性利多作用。此外,針對國有企業解禁股采取進一步限制措施,由于國有股本就屬于全民所有,理應承擔更多的公共社會責任,因此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合規。
2009年的投資市場序幕即將拉開。盡管市場依舊籠罩在悲觀情緒之中,但市場機會往往也就是在悲觀中醞釀產生,何況基本的經濟政策向好已經毋庸置疑,股市相關政策則能夠表現出更大的助推效果。長期價值投資者已經可以耐心去選擇合適的投資對象了,畢竟就算底部還沒有真正到來,但是無論如何,底已經不遠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