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琪
年底陰跌的行情令投資者有些喪氣,這段陰跌行情既有部分“大小非”在年底集中套現的原因(年終財務方面的需求);也有理財資金套現比較集中的原因(年終回帳的需求);還有基金調倉因素(今年虧定了,為了明年有更好的收益競爭力)。
更主要的是,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跳水,使投資者意識到原來預期中的經濟與公司盈利速降正在成為現實,從而對行情的反彈勢頭起到了遏止作用。
與此同時,投資者在此段陰跌行情中又明顯感覺了諸多異常之處:(1)指數回到了1800點附近的前一底部區,但許多股票的股價沒怎么跌,且還有不俗的累積漲幅,說明此類股票已經有了新資金的積淀;(2)指數在陰跌(主要是“大象股”在跌),個股漲停板照樣“天天排隊”,說明兩個月前的恐慌感已經消失;(3)在人們驚慌與恐懼中,中國太保、金風科技、海通證券海量“小非股”解禁上市時的行情出現了巨量“兜底”現象,這與兩個月之前同樣處于1800點時的市場氛圍已截然不同。因此,對于本輪陰跌不難形成基本判斷:與兩個月前的探底行情一樣,本輪陰跌也是整個底部構造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增流動性已逆勢進場
盡管在“去庫存數據”的沖擊下,市場對明年行情的預期越來越悲觀,投資者在2000點附近猶如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但在08年的“掉尾行情”之后,09年行情形勢其實更見清晰:一是,在經歷了天翻地覆的70%跌幅之后,在A股只能單邊做多機制下,09年行情上漲的概率要遠大于下跌,這是刺激內需經濟大略的需要(最具消費能力的巨額財富被股市鎖定,股市不好內需經濟不可能好起來),也是“穩步發展資本市場”新綱領的需要。在“信心比金子貴”的時候,09年股市的好壞關系到民眾對經濟的信心,以及消費的信心。二是,09年行情要么以政策來驅動,要么以資金來驅動,不會靠業績驅動(這是目前市場悲觀的主要因素)。目前來看,09年股市的政策氛圍無疑是“陽光高照”的,資金流動性的豐裕度將決定著行情的深度與廣度。
目前市場悲觀預期的主要依據是,經濟與公司盈利下滑導致目前A股即使已經跌了70%仍是高估。但決定行情漲跌的第一要素是市場流動性,當流動性失衡的時候,市場就不存在價值規律,如同去年的瘋漲和今年的狂跌。市場流動性豐裕度一取決于貨幣政策;二取決于利率與匯率;三取決于資產價值;四取決于投資信心。投資者應該能發現,盡管對經濟與公司盈利增長預期很悲觀,但從10月份開始,當股市中許多公司跌到乃至跌破重置價值的時候(收購兼并也因此得到開啟),當貨幣政策由緊轉松“大拐彎”并進入降息軌道的時候,市場流動性與買賣關系發生了悄然變化。數據顯示,10月中旬以來,A股開戶數與市場換手率均處于持續上升過程中;與此同時,經過大熊市洗禮后的市場空倉賬戶數與半年以上沒有交易記錄的“睡眠賬戶”也在持續增加。衡量市場交易活躍度的換手率指標與空倉比例指標相背離現象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市場有做多的新增力量在不斷進場!這在中國太保、金風科技、海通證券巨量兜底“小非股”的行情中已經得到更為明確的體現。
流動性推動09股市“災后重建”
不斷進場的新增力量來自何方?社會中個體投資者早已“談股色變”,基金等機構持倉比重變化不大,私募基金也大多處于“泥菩薩過江”時期。因此,正在不斷進場的新增做多力量顯然是來自于景氣收縮時期實體經濟中外溢的產業資本,以及貨幣政策“大拐彎”之后新釋放的金融資本。在1999、2000年貨幣大擴張時期,雖然嚴禁信貸資金進入股市,雖然信貸擴張定向于“三年改造國企”,但人們后來發現,許多信貸資金并沒有真正流向國企,而是“拐彎抹角”地跑到了股市,最后形成了2001年全盤皆莊股的行情。目前形勢似乎很類似,人們原來以為目前實體經濟萎縮時期,銀行會惜貸,企業會慎貸,但貨幣政策“拐彎”后的金融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貸款余額達到了29.57萬億元,是多年同期最高,也是今年僅次于1月份的次高水平。貸款在大投放,經濟與企業景氣度卻在猛跌,股市換手率在明顯上升,釋放出來的資金流向哪兒了?11月末的M2增速為14.8%,明年M2增速目標是17%,意味著明年實體經濟仍比較低迷形勢下的市場貨幣環境將更為寬松。雖然信貸資金仍是禁入股市,雖然目前大投放的信貸也更多定向于基礎設施建設,但“天下沒有無縫的墻”。
與此同時,人民幣無疑仍會持續降息,降息累積效應帶來的影響是:明年人民幣利率降到1.44%左右已成社會共識,如此,利息收益率將明顯低于目前2%以上的股息收益率,股市基礎投資價值將由此得到顯現;另一方面,低利率環境將為股市創造出豐富的廉價資本。顯然,09年市場流動性是足夠豐富的,09年行情將由流動性來推動。如果說08年是個“災年”,09年必然是個“賑災年”,雖然明年一季度有經濟與公司盈利數據硬著陸的壓力,股市對此已在充分消化之中。從更戰略一點角度看,在數據硬著陸的前夕將是一次難得的“買底”機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