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中銘
目前的新股發行制度之所以廣被詬病,蓋因新股發行有全流通之名,而無全流通之實。同樣是高價發行,同樣存在著“圈錢”嫌疑。而且,由于新股發行價格在一級市場就飽含泡沫,進而放大了二級市場的風險。
毫無疑問,新股發行價格呈現出“隨行就市”的特點。股市行情趨好,發行市盈率亦水漲船高。數據顯示,2006年發行了71只新股,最高發行市盈率為97.8倍,最低為9.52倍,平均發行市盈率為24.42倍。2007年發行了120只新股,其中最高發行市盈率為98.67倍,最低為10.34倍,平均發行市盈率為29.92倍。顯然,無論是平均發行市盈率,還是最高與最低發行市盈率,均與行情密切相關。而在發行市盈率高企的背后,其實是新股發行價格的變相提高,也意味著上市公司能夠“融”到更多的資金。
近期A股市場行情跌宕起伏,大小非的減持再次受到嚴重關注。其實,大小非對市場所造成的壓力,更多的是新老劃斷后所產生的大小限減持的預演。畢竟,股改大小非只是存量,而大小限卻是無止境的增量。并且,今后隨著更多大盤股的發行,更多大小限面臨著上市流通問題,而這卻是市場怎么也無法回避的。
如何減緩大小限的拋售壓力,以規避鎖定期滿后對市場的負面影響,業內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不可忽視的是,雖然現在新股以全流通模式發行,但卻與股改前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僅僅只是發起人大股東無需支付對價而已。由于絕大部分的股份不能與新發行股份一起上市流通,短期內導致了流通股份的“稀缺性”,無形中影響了新股的發行價格,并波及二級市場的投機與炒作。從長期看,此種“稀缺性”并不存在。但是,由于大小限持股成本極低,有的甚至是零成本,因而一旦上市流通后能夠獲取暴利,并不存在具體指數點位上的問題。
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并沒有真正體現出“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這也就決定了新股幾乎都能以高價發行,然后大小限解禁后又產生了拋售壓力;同樣,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決定了上市公司無論質地好壞,是否具備成長潛力,都能成為稀缺資源。
“重籌資”是A股市場一大“劣根性”,而上市公司之所以“重籌資”,卻與股改前后的新股發行制度密切相關,因為新股能夠以高價發行的方式“圈錢”。實際上,其根源在于市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
由此,改革新股發行制度就應該從供求矛盾入手,而供求關系最終決定著新股的發行價格。與之佐證的是,詢價制推出前,新股發行市盈率一般不低于20倍,推出后同樣如此,可見詢價制并不能詢出合理的新股發行價格。
筆者以為,新股掛牌上市時,應該讓小限(持股比例低于5%)與之同時進入二級市場流通,至少也應該縮短其鎖定期,比如鎖定期為三個月。如此一來,在供求關系發生巨變的背景下,機構參與詢價時必然要顧慮到小限的沖擊,詢價將更謹慎,否則就有可能被套在一級市場。另一方面,較低的發行價格,也有利于市場進行真正的價值投資(每年靠分紅也可能跑贏CPI),減少市場投機盛行的弊端,從而也減少了市場不必要的波動,實在是一舉多得。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