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稿 朱國華
近期,國內多家公司,如國航、東航等,紛紛曝出在套保中折戟的現象,這使得投資者在驚詫的同時,不禁要問,既然套期保值是防范風險的,為什么還會出現如此大的虧損呢?
筆者認為,首先,不應否定套期保值的避險功能。我們知道,套期保值是指以回避現貨價格風險為目的的期貨交易行為,其實質是以一個市場的盈利來彌補另一個市場的虧損,從而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目前,國內多家航空公司由于國際原油價格的暴跌而在期貨市場上出現了大幅虧損。但在現貨市場上,由于航空燃油價格的大幅下降,使其實際燃油購買價格仍處于當時實施套期保值時的目標采購價格。這里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套期保值的真正作用是鎖住企業將來的原材料采購價格或產品銷售價格,只要是實現了目標采購價格或銷售價格,套期保值的目的就實現了。當然,如果不套保,國內航空公司就可避免這次期貨市場虧損,且能用低價買到燃油原料,增加企業效益。這說明企業不能機械地進行套期保值,而應在認真研判宏觀經濟及行業環境的基礎上,科學、靈活地運用套期保值工具。
但這不能成為否定套期保值功能的理由。設想一下,如果這次經濟危機延遲爆發,燃油價格再上一層樓,結果又會怎樣?所以,套期保值的避險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針對目前套保巨虧,我們要明確,企業是否是真正地在進行套期保值,在期貨市場上的持倉量是否超出其實際套保需要,從而使得在套保過程中摻雜了投機成分。如果是這樣,當價格出現不利變動時,必然使得套保的避險功能大打折扣,而且往往出現巨虧。
第三,國內企業在使用套期保值避險時,為了增加套保收益,往往動用了期權、互換以及其他復雜的結構性產品,甚至是場外交易中的某些“對賭”合約,使其面臨極大的風險。衍生品市場、特別是OTC產品,對于國內的投資者來說,都是新事物。國內具備這方面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并不多。因此,在實際操作和合約條款審核等方面,與國外相比,往往在風險把握和風險預知度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國內企業往往無視這點,“沖勁”、“賭勁”過大,當價格處于不利變動時,又不能及時地進行投資的再組合或者不能及時對風險進行再次規避,最終往往只能以巨虧收場。
第四,要明白“浮虧”和真正虧損還是有差異的。目前,國內很多公司紛紛爆出套保巨虧,但要明白,由于這些企業簽署的套保協議都是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目前出現的只是期貨市場“浮虧”,期貨市場“浮虧”并不是真正的、最后的虧損。是否最后出現虧損、虧損多少,則要等協議履約時才知道。當然,為防止將來可能的進一步虧損,現在也應采取相應措施來轉移或分攤這些浮虧。所以不能光看暫時,要用發展、長遠的眼光來看。
總之,針對目前國內多家公司紛紛曝出的套保巨虧現象,投資者不必談“套!鄙,要肯定它的避險功能,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老老實實地遵從套保的操作規范,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不能拿套保當投機。同時,也要不斷地提高套期保值決策的科學性、套期保值實施中的靈活性,以求取得更好的套保效果。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博導,期貨研究中心主任)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